端午節

小時候每到端午,母親就會在家門口擺上兩把木椅子,讓我坐在其中一把,母親則坐在另一把,我的椅子是被向著母親,我覺得好玩。於是每年都會觀看母親包粽子。
原來椅子是用來系棉線,大多數時候不是用棉線,而是用一種棕櫚葉子撕成細細的一條條,粽葉有時也會去野外採來。這樣母親準備好臘肉和糯米,一隻勺子和一根筷子,就開始包粽子。
小時候,我以為世界上的粽子都是長得這樣尖尖瘦瘦的。長大了離開家鄉才發現,原來大多數的粽子都有四個角,並且很少有看到臘肉的粽子,大多數都是豆沙紅棗花生,或者新鮮的肉粽。不過我還是更喜歡吃臘肉粽子,或者白粽沾糖,這是最早記憶中的粽子的味道。其實是那時家裡買不起肉,只能包白粽沾糖,但對於小孩子來說,這已經是美味了。
後來大一點,我也會學著母親的樣來嘗試著自己包,大概是看的比較多了,很容易就上手了。現在背井離鄉多年,端午節偶爾也會自己包粽子了,只是沒有臘肉就用煙燻肉代替也像模像樣。
雖然家鄉離屈原投河的汨羅江很近,但其實很少人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就像很多中國傳統節日被商業化,我很少感受到這些節日的文化內涵,也沒人去深究為什麼要過端午,或者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中秋節為什麼要團圓,這些跟文化有關的問題從來沒人去思考。一個民族的文化斷了根,就會表現出這樣的現象,人們只是麻木的去過節,吃喝玩樂。
反倒是出國後,發現海外的港台華人圈保留了更多傳統的習俗,在中國的時候都很少有機會看到的一些儀式、慶典活動,風俗習慣。像那些被西方國家收藏的中國文物一樣,它們在西方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倖免於文革之難。

祝大家端午安康!
薇羽看世間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