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out
  • Advertise
  • Privacy & Policy
  • Contact
Monday, February 6, 2023
  • Login
薇羽看世間
  • 主頁
  • 視頻區
    • All
    • 好視頻推薦
    • 薇羽看世間

    馬斯克挨轟 敵基督是誰

    王岐山的口罩 習近平的恐懼

    迫害加劇

    整頓核酸機構 背後有原因

    片尾曲:真的相信

    紅二代諷清零帝

    變態教材插畫 背後的中美關係

    後疫情時代 現金為王

    醫保禁令 鐮刀變韭菜

  • 熱點新聞
  • 精彩評論
  • 以史為鏡
  • 文明之光
  • 生活札記
  • 讀書時間
  • 真相
  • 我是薇羽
    • 我是薇羽
    • 我的Tweets
    • 贊助我
    • 联系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主頁
  • 視頻區
    • All
    • 好視頻推薦
    • 薇羽看世間

    馬斯克挨轟 敵基督是誰

    王岐山的口罩 習近平的恐懼

    迫害加劇

    整頓核酸機構 背後有原因

    片尾曲:真的相信

    紅二代諷清零帝

    變態教材插畫 背後的中美關係

    後疫情時代 現金為王

    醫保禁令 鐮刀變韭菜

  • 熱點新聞
  • 精彩評論
  • 以史為鏡
  • 文明之光
  • 生活札記
  • 讀書時間
  • 真相
  • 我是薇羽
    • 我是薇羽
    • 我的Tweets
    • 贊助我
    • 联系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薇羽看世間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千古英雄人物】堯舜禹(7) 大禹治長江

by MF
November 27, 2020
in 以史為鏡
Reading Time: 7min read
0 0
0
禹貢九州圖(公共領域)

禹貢九州圖(公共領域)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微信分享
分享
         

五、治理南方水系

南方水系眾多,主要有長江(大江)、淮河,而長江的支流繁多。

按計劃治理徐州一帶,包括徐州、揚州和豫州的一部分。徐州東起大海,南至淮河北岸,北到泰山。河流有黃河、淮河及沂水;山系有蒙山、羽山。向東治理泗水、沂蒙水,向南治理淮水,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河,向東和泗水、沂水會合,東流入大海。沂蒙山、羽山可以種植了。

塗山娶妻

禹年三十尚未娶妻,禹道:「我若娶妻,必有一種奇異的徵應。」

禹等一行在前往治理淮河的途中,一隻九尾的白狐造訪禹,說道:「我家住在南方塗山旁邊的一個塗山國。那塗山國的國君有兩個女公子,美麗非常,才德兼備,要想嫁給崇伯。」禹以異類為由而拒絕。

九尾狐道:「現在我用這個九尾白狐的形象來見你,是因為你前日有一句話,說你若娶妻必定有奇異徵應,所以我才給你個奇異徵應,亦是來給你一個祥瑞。你要我是個人身,這又何難?」說著,將身一搖,轉眼之間便化成一個白鬚老者,仙風道骨,氣概不凡。

大禹見老者不凡,大有來歷。他想,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陽數也,王者之證也。於是大禹答應這門婚事, 禹到塗山國與塗山君的兩個女兒女嬌、女攸成了親。

第四天大禹便辭別女嬌和女攸,啟程前往治理潁河、淮河。史曰:「禹娶塗山氏,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後世在九江、當塗以及江淮地區,以辛、壬、癸、甲之日為嫁娶日,成為風俗。

降服巫支祁

當時,淮河桐柏山一帶有一個神通廣大的水妖叫巫支祁,據《古岳瀆經》記載「其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輕利倏忽」。大禹治淮時,巫支祁作惡,干擾治水,被禹降服,鎖於淮井之中,這就是著名的「禹王鎖蛟」的故事。

據說幾千年後,到得唐朝時候,楚州有個漁人,在淮水中釣魚,忽然釣得一條鐵索,其長無窮。刺史李陽聽說此信,召集人夫來挽這鐵索。等到鐵索挽盡,忽然跳出一只青色獼猴,大家正在驚駭,那青獼猴帶著鐵索仍復跳入水中。

三過家門

接下來治理淮河。第一步,疏濬淮水下流;第二步,開鑿塗山與北面的荊山,二山本來相連,鑿開後,淮水從二山之間流過;第三步,就是開鑿硤石山,使淮水亦從兩山之間流過;第四步,治理支流。

一日,大禹又循淮水而上,察看各地工程,行到塗山與荊山開鑿之處。那時塗山國已由江南遷回原地了。忽聞大禹到來,全國歡迎。大禹應酬了一番,沒有顧得上回家,馬上回到工地,然後向淮水上流而去。

大禹再向西行,隨後治理了潁水、汝水,隨後又是沂水。

至此,徐豫二州水患大致已平。經治理後這裡成了物產豐饒富庶之地。

一日,大禹治理揚州路經塗山,路過家門口,聽得裡邊有孩子呱呱的啼哭之聲,大禹依舊沒有能夠回家看望。

又一次,有從塗山過來的人告訴大禹:夫人聽見崇伯治水要經過家門,可以相見,非常歡喜,正抱了公子站在門外一塊大石上盼望。可是禹仍然未能抽出時間看望妻兒。在塗山的東端有望夫石,緣於女嬌曾站在這塊大石上盼望大禹歸來。這就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動人故事。

打通轘轅隘道

在豫州太室山與少室山之間,有一個隘道,名叫轘轅。如果打通轘轅隘道,既可以洩洪,洩洪後又可以作為帝都至嵩山的一條便捷通道。為此,禹決定打通這個隘道。

開鑿轘轅隘道時,岩石變得非常堅硬,很難開鑿。大禹說「我來開鑿!」他手拿開山斧,又取一面鼓來,吩咐眾人道:「我鑿山時,不許上山干擾。竣工之時,聽我擊鼓,方可上山。」

大禹說罷,正要上山,忽報,塗山二位夫人到了。大禹很詫異:怎麼早不到,晚不到,偏偏正要上山,卻一起到工地來了?那時女攸的身孕,將屆十月。面對二位夫人,大禹沒空盤桓,連連對二位夫人搖手道:「沒空,沒空,我現在就要上山,你們且在山下等待,我完工就來。」

二位夫人問:「何時完工?」

大禹指著手中的鼓說:「聽我鼓聲一響,就完工了。」說罷,提起鼓和開山斧,匆匆上山。

二位夫人只得在山下面等候。日將正午,只聽得山上有鼓聲,就說:「工程完了,我們上去見他吧。」說著,女嬌攙了女攸上山。哪知走到山上,並不見禹,只見一條黃龍,執開山斧,專心一志的在那裡開山。後面放著一面鼓,他的尾巴不時觸著它,鼕鼕作響。女攸看了,拖了女嬌往山下跑。

禹知道真形被她們窺破,復了人形,連忙跑下山來想要向二位夫人解釋。哪知女攸卻在路旁化了一塊大石,禹向那化石說道:「你化為石頭,不願見我,但是我的兒子要還我的。」說聲未畢,忽聽一聲響,那化石突然破裂,從中出來一個嬰兒,是男孩。禹因為這個男孩是石啟而生的,所以命名為「啟」。

在有的資料記述中,寫成了禹化黃熊,如前面所述,實際上禹在這裡所化的不是黃熊,是黃能,是能字下三個點,讀音龍,確切地說是黃龍。在開鑿龍門時,也有禹化黃龍的說法。

轘轅之路既通,從河洛到嵩山的路程省去不少,以後遂成南北大路。

治理揚州、荊州

揚州位於淮河以南,南至大海屬揚州。這裡是一片低窪潮濕的土地。洪澤湖、高郵湖、太湖(震澤)、彭蠡湖、杭州灣盡在其中。河流有松江、錢塘江、浦陽江等,禹把這些水系導入黃海,震澤地區也獲得安定了。

接下來治理荊州。從湖北荊山到湖南衡山南面屬荊州,這裡水系眾多。禹自彭蠡湖西行治理洞庭湖及其支流:沅、漸、元、辰、敘、酉、澧、資、湘九水,使它們匯於洞庭湖。在長江北先導荊山,流通沮水和漳水;在鍾祥和荊門之間導內方山,疏通潛水、漢水,把漢水導入長江;又導桐柏山至其山尾水下游安陸的陪尾山,治理雲夢澤;導雞公山至大別山,疏通澴水、灄水、舉水、巴水、浠水。長江的眾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雲澤、夢澤也治理好了,這裡的土地可以耕種了。

禹治理荊州後,向北又進入豫州,治理漢水中游。在桐柏山北治理了外方山和熊耳山,兩山之間是伊水和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導洛水,向東北與洞水相會,又向東至偃師與伊水會合,東流於鞏義進入黃河。

禹劈三峽

接下來治理梁州。梁州東與荊州接界,西北與雍州接界,包括今四川全省、湖北西部及陝西、甘肅南部,面積約有一百四十八萬平方公里。梁州位於長江上游,水系繁多,加之四面環山,水路不暢,水就壅塞在那裡。在這裡主要是治理泯江、黑水,開挖沱江,並打通三峽。

大禹鑿通黃牛峽、巴山峽,導泯江之水入於長江。泯江水量很大,為了分解泯江的水勢,大禹在泯江的東面又開挖了一條河道,叫做沱江。這樣泯江之水便順利導入長江。

長江三峽之一的巫峽(Robin from England/維基百科)
長江三峽之一的巫峽(Robin from England/維基百科)

開鑿三峽是治理梁州的一個重要工程。巫山三峽綿亙七百里,山山相連,峰峰不斷,岩石堅硬異常。大禹請求雲華夫人幫忙,雲華夫人施展神通,用電轟,用雷霹。堅硬的岩石漸漸變得疏鬆,人們很快就打通了巫山三峽,洪水從巴蜀境內流出來,最後流向大海。

長江的主流在大禹治水之前不是經現在的三峽,而是流經古之南江「涔水」 流下。清代地理學家胡謂在《禹貢錘指》中介紹:大禹治水疏鑿三峽之前,四川魚腹江之夷水,自奉節經長陽過宜都流入大江,這就是古時候長江的主河道。《水經註疏》載:「江水歷禹斷江南,峽北有七谷村,兩山間有水清深,潭而不流。又耆舊傳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洩水,禹更開今峽口,水勢並沖,此江遂絕,於今謂之斷江也。」 就是說「禹斷江」過去是長江主流,大禹治水時,因南江狹小不能滿足洩水的需要,於是大禹便開現在的水道。所以過去的那條稱為「南江」的水便斷了流,稱為「禹斷江」,也就是《東湖縣誌》所稱的「斷江峽」或稱「斷江山」。

大禹決巫山,令江水得東過,終於使長江「東流之注五湖(長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洪澤湖、巢湖)之處,三峽之水從此暢通,長江的主流才改從現在的河道(即北江)流淌。

令地質學家感興趣的是,長江在西陵峽橫切黃陵背斜核心軸部,就是說在三峽形成河道之前,這裡應該是隆起的高山阻擋著水的東流。

傳說大禹治水劈三峽有神牛相助。當時三峽沒有河道,只有在其南部現在叫做「斷江」的小河道,不足以洩洪,於是禹劈三峽。巫山神女請土星相助,土星變作一頭大黃牛助禹打開三峽。為了紀念黃牛助大禹開峽,人們便在黃牛巖下建起黃牛廟。三國時,蜀相諸葛亮重修黃牛廟,並立碑碣。鐫刻碑文《黃牛廟記》。到北宋時期,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將「黃牛廟」改名「黃陵廟」。

再下來,大禹治理大澤和低窪濕地的積水,衡山神建議大禹祈禱天帝賜予息土,於是大禹拜求上帝賜息土治理了各大澤的及低窪之地的積水。同時沿長江沿線開挖一些湖泊,用於調節長江之水,豐水期可以洩洪和蓄水,枯水期則用來灌溉。長江沿線的這些湖泊使得長江中下游很少發生大的洪災和改道。

立碑岣嶁峰

一天,禹等路經衡山,登到最高峰,備了牲醴,恭敬祭祀。治水工程十之七八已完成,成功在望。決定刻石立碑,以作紀念。最後選擇將碑石立在岣嶁峰。歷代稱之為「岣嶁碑」,也叫禹王碑。

岣嶁峰,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岣嶁碑」立在一方天然的岩石上,傳說立碑之處即為當時水面的位置。碑高七尺,寬五尺,厚一尺,碑文七十七字,形似蝌蚪,又似鳥篆。這算是中國最古老的碑了。

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遊衡山,得見禹王碑,臨拓全文,立碑復刻於長沙岳麓山。圖為岳麓山禹王碑。(Zhangzhugang/維基百科)
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遊衡山,得見禹王碑,臨拓全文,立碑復刻於長沙岳麓山。圖為岳麓山禹王碑。(Zhangzhugang/維基百科)

大禹在這裡得到嫘祖留下的金簡玉牒,與在宛委山所得的黃帝所藏一個式樣。治水成功後,仍藏書於此。《湘中記》記載:「岣嶁山有玉揲,禹按其文,以治水。」《吳越春秋》記載:「禹登衡山,夢蒼水使者,投金簡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處。」

現代學者馬賀山先生,經二十多年對夏朝文字的潛心研究,破譯了《岣嶁碑》的碑文,碑文如下:

承帝塚然,翼輔雍衛。災降矢發,沮洹往行。三河飛湧。北過冀而奠,似若忘鳥。宿岳麓庭,昶溢酉祈,水廬弗長,往求永定。華岳泰衡。崇楚事裒,勞余神禋,鬯曼吉徙。南瀆衍昌,衣則食備,萬邦皆寧,疆無漾漭。

「岣嶁碑」釋義:

受帝命塚宰應允,輔助舜帝治理雝水和衛水。水災降臨,誓師出發,在沮水恆水之間奔忙。三河洪水氾濫,北過冀州而祭奠祖先神靈,姒忙於浚水忘記故鄉鳥地。治水在外常宿高山庭院,用酒祭祀天地,祈望河水暢通不再外溢,水到房前不要再漲了,希望洪水平定。從華岳到恆山再到泰山衡山,非常推崇有才智的人疏導河流,從此洪災減少,平時治水之餘以煙祭祀神靈,用芬芳的美酒以饗神,神靈昭示:遷徙大吉。南方的溝渠已經順暢,草木豐盛,豐衣足食,萬邦安寧,從邊疆到中原,再不見洪水氾濫。

「岣嶁碑」記錄了大禹受命於舜帝,從冀州出發奔波四方,隨山刊木,導水入河,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治平了洪水。「岣嶁碑」的內容與《禹貢》的記載大體一致,與《史記》中的「夏本紀」篇中關於大禹治水的歷史內容十分吻合。

漢武帝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建禹王殿於此,爾後歷代相繼修繕,清同治九年(公元1878年)重修為廟,占地一千多平方米。

岣嶁碑文中提到祭祀天地神靈,大禹治水每到一地都要祭祀山神,不同山神祭品也不一樣,這在《山海經》中有詳細記載。

黑水立柱

接著治理黑水。黑水是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水量很大,水中多蛟龍,水勢波濤洶湧。原來水底有一大穴,直通南海,蛟龍及各種大動物均由此進出。便是潮汐漲落,亦與黑水相通,加重了黑水的水患。大禹命人把蛟龍等通過洞穴驅逐到南海,考慮到蛟龍之性怕鐵,於是用百萬斤鐵鑄了一個大鐵柱,立於黑水底部洞穴之處,阻住蛟龍等來往之路。鐵樁立好之後,黑水得以平復。

梁州全部治理完畢,汶(岷)山、嶓塚山都可以耕種了,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經修好。

至此,治水工程基本完成,最終都導河入海。

大禹又巡查了海外諸國的水土情況,有許多奇異經歷,除掉了一些害人的怪獸,在北方除掉了女魃。至此,宇內海外水土治理完畢。伯益把跟隨大禹治水時所經歷的地理山川、草木鳥獸、奇風異俗、軼聞趣事記錄下來,並畫了圖,成為《山海經》的重要素材。

據「楚帛書」載:禺离(禹與契)治理大地,「以司堵壤」規劃九州,平治「山陵不疏」大地無序的混亂現象。「乃命山川四海,寮氣百氣,以為其疏,以涉山陵,瀧汩凼澫。」言大禹藉助山川四海陰陽之氣,開山導水,在茫茫洪水中堵壤布土,創造出可以生息的有序大地。

水患平息,天下萬民皆得平土而居。

《詩經》讚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左傳》云:「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史記》中也說:「大禹平活水土,功齊天地。」

禹治水有功,被封於河南,國號夏,賜姓姒氏。

治水成功,禹向堯、舜做了報告。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蓋其餘小山甚眾,不足記雲。大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樹谷也,戈矛之所發也,刀鎩之所起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

譯文:大禹說:天下的名山共有五千三百七十座,行走各條路線的直線距離六萬四千零五十六里(約32028公里)。這些名山分布在大地東西南北中五個山區。因此,把調查記錄整理,定名為《五臧山經》。此外,天下大大小小的山還有很多,就不做詳細記錄了。天下的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座。但《五臧山經》記載的山,只有四百四十七座。有很多山做了調查,但沒有記錄在二十六條山經裡。

大地(今亞、非、歐三大洲相連的陸地)從東到西,直線距離二萬八千里(從東極點的無皋山——今日本盛岡東南、海拔1200米的奧羽山,到西極點——今非洲西部茅利塔尼亞、海拔600米的阿德拉爾高原,直線距離約一萬四千公里);從南到北,直線距離二萬六千里(從南極點——今南非南部、海拔3000米的德拉肯斯山脈,到北極點的無逢山——今俄羅斯北部海拔200米的貝蘭加山脈,直線距離約一萬三千公里)。有溪水流出的山,直線距離八千里(約四千公里),河水流經的地方,直線距離八千里(約四千公里);蘊藏銅礦的山共有四百六十七座,蘊藏鐵礦的山共有三千六百九十座。

這就是天下大地劃分疆土、種植莊稼、建立國家的基礎,也是戈矛(因利益糾紛引起爭端)產生的緣故、刀鎩(發動戰爭)興起的根源。由於自然資源和物質財富分配不均,造成天下百姓貧富懸殊。因此,能幹的人總是富裕有餘,笨拙的人就貧窮不足。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洪水發生之前,天下萬國林立,人口密度很大。由於可耕種的土地是有限的,各個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發動侵略戰爭,掠奪別人的領土和資源。

禹「居外十三年」,「三過其門而不入」,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身先士卒,櫛風沐雨,竟至於形容憔悴,大腿上沒剩下多少肉,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因為長年累月泡在水中,腳趾甲蓋都脫落了。帝堯很感慨,賜給他一張瑤琴和一把寶劍。

大禹治水,「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其面積之廣闊,工程之浩大,空前絕後。西從黑水,東到長江入海口;北從河北、山東,南到長江中下游流域,幾乎包含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從黑水到長江口,航空距離有二千六百公里之遙,僅僅徒步遊覽一周,都需要幾年時間。這在當時若無神助根本不可能,還不要說各種妖魔怪獸的干擾。治水中得到了眾神的幫助,是謂聖天子百靈相助。通過十三年的努力,使「豐水東注」,流入大海,其工程之宏偉震爍古今。

大洪水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可怕的,但也為堯、舜、禹三位聖君開創新的紀元,把一個萬國林立、各自為政的鬆散聯盟,建成一個萬國萬邦統一的天下,開創新宇,提供了契機,最後確立統一天下為九州。

普天同慶

治水成功,大禹計劃親到崑崙向天帝匯報,並拜謝西王母。這時西王母派使者來迎接大禹。在崑崙山,西王母奉天帝之命宴請大禹和眾神,眾神多曾參與協助大禹治水,可謂群仙大聚會,共同慶祝治水成功。西王母說道,治水大功之成,乃天帝的旨意,自己也是奉天帝旨意而行,仰仗天帝大力。從此以後,天清地寧,宇宙上下,同享昇平之福。

為表彰大禹治水之功,帝堯命舜賜給禹一塊表示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尚書‧禹貢》曰:「禹賜元圭,告厥成功。」疏曰:「治水之功,盡加於四海,以禹功如是,故帝賜以元色之圭,告其能成天之功。以元為天之色,天謂之元,故以元色圭以彰顯之也。天下從此太平安定。」

「神州」不僅僅是一個地域上的稱呼,而有其內在因素,有著不同於其它地方的思想、文化、道德體系等深厚內涵。這裡被譽為神的故鄉,是神給人開創的。這裡有著神傳的文化;有著神給人奠定的行為道德規範。「中國」作為這個世界的中心,也體現著神的安排。#

(未完待續)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研究組

南方水系眾多,主要有長江(大江)、淮河,而長江的支流繁多。

按計劃治理徐州一帶,包括徐州、揚州和豫州的一部分。徐州東起大海,南至淮河北岸,北到泰山。河流有黃河、淮河及沂水;山系有蒙山、羽山。向東治理泗水、沂蒙水,向南治理淮水,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河,向東和泗水、沂水會合,東流入大海。沂蒙山、羽山可以種植了。

塗山娶妻

禹年三十尚未娶妻,禹道:「我若娶妻,必有一種奇異的徵應。」

禹等一行在前往治理淮河的途中,一隻九尾的白狐造訪禹,說道:「我家住在南方塗山旁邊的一個塗山國。那塗山國的國君有兩個女公子,美麗非常,才德兼備,要想嫁給崇伯。」禹以異類為由而拒絕。

九尾狐道:「現在我用這個九尾白狐的形象來見你,是因為你前日有一句話,說你若娶妻必定有奇異徵應,所以我才給你個奇異徵應,亦是來給你一個祥瑞。你要我是個人身,這又何難?」說著,將身一搖,轉眼之間便化成一個白鬚老者,仙風道骨,氣概不凡。

大禹見老者不凡,大有來歷。他想,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陽數也,王者之證也。於是大禹答應這門婚事, 禹到塗山國與塗山君的兩個女兒女嬌、女攸成了親。

第四天大禹便辭別女嬌和女攸,啟程前往治理潁河、淮河。史曰:「禹娶塗山氏,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後世在九江、當塗以及江淮地區,以辛、壬、癸、甲之日為嫁娶日,成為風俗。

降服巫支祁

當時,淮河桐柏山一帶有一個神通廣大的水妖叫巫支祁,據《古岳瀆經》記載「其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輕利倏忽」。大禹治淮時,巫支祁作惡,干擾治水,被禹降服,鎖於淮井之中,這就是著名的「禹王鎖蛟」的故事。

據說幾千年後,到得唐朝時候,楚州有個漁人,在淮水中釣魚,忽然釣得一條鐵索,其長無窮。刺史李陽聽說此信,召集人夫來挽這鐵索。等到鐵索挽盡,忽然跳出一只青色獼猴,大家正在驚駭,那青獼猴帶著鐵索仍復跳入水中。

三過家門

接下來治理淮河。第一步,疏濬淮水下流;第二步,開鑿塗山與北面的荊山,二山本來相連,鑿開後,淮水從二山之間流過;第三步,就是開鑿硤石山,使淮水亦從兩山之間流過;第四步,治理支流。

一日,大禹又循淮水而上,察看各地工程,行到塗山與荊山開鑿之處。那時塗山國已由江南遷回原地了。忽聞大禹到來,全國歡迎。大禹應酬了一番,沒有顧得上回家,馬上回到工地,然後向淮水上流而去。

大禹再向西行,隨後治理了潁水、汝水,隨後又是沂水。

至此,徐豫二州水患大致已平。經治理後這裡成了物產豐饒富庶之地。

一日,大禹治理揚州路經塗山,路過家門口,聽得裡邊有孩子呱呱的啼哭之聲,大禹依舊沒有能夠回家看望。

又一次,有從塗山過來的人告訴大禹:夫人聽見崇伯治水要經過家門,可以相見,非常歡喜,正抱了公子站在門外一塊大石上盼望。可是禹仍然未能抽出時間看望妻兒。在塗山的東端有望夫石,緣於女嬌曾站在這塊大石上盼望大禹歸來。這就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動人故事。

打通轘轅隘道

在豫州太室山與少室山之間,有一個隘道,名叫轘轅。如果打通轘轅隘道,既可以洩洪,洩洪後又可以作為帝都至嵩山的一條便捷通道。為此,禹決定打通這個隘道。

開鑿轘轅隘道時,岩石變得非常堅硬,很難開鑿。大禹說「我來開鑿!」他手拿開山斧,又取一面鼓來,吩咐眾人道:「我鑿山時,不許上山干擾。竣工之時,聽我擊鼓,方可上山。」

大禹說罷,正要上山,忽報,塗山二位夫人到了。大禹很詫異:怎麼早不到,晚不到,偏偏正要上山,卻一起到工地來了?那時女攸的身孕,將屆十月。面對二位夫人,大禹沒空盤桓,連連對二位夫人搖手道:「沒空,沒空,我現在就要上山,你們且在山下等待,我完工就來。」

二位夫人問:「何時完工?」

大禹指著手中的鼓說:「聽我鼓聲一響,就完工了。」說罷,提起鼓和開山斧,匆匆上山。

二位夫人只得在山下面等候。日將正午,只聽得山上有鼓聲,就說:「工程完了,我們上去見他吧。」說著,女嬌攙了女攸上山。哪知走到山上,並不見禹,只見一條黃龍,執開山斧,專心一志的在那裡開山。後面放著一面鼓,他的尾巴不時觸著它,鼕鼕作響。女攸看了,拖了女嬌往山下跑。

禹知道真形被她們窺破,復了人形,連忙跑下山來想要向二位夫人解釋。哪知女攸卻在路旁化了一塊大石,禹向那化石說道:「你化為石頭,不願見我,但是我的兒子要還我的。」說聲未畢,忽聽一聲響,那化石突然破裂,從中出來一個嬰兒,是男孩。禹因為這個男孩是石啟而生的,所以命名為「啟」。

在有的資料記述中,寫成了禹化黃熊,如前面所述,實際上禹在這裡所化的不是黃熊,是黃能,是能字下三個點,讀音龍,確切地說是黃龍。在開鑿龍門時,也有禹化黃龍的說法。

轘轅之路既通,從河洛到嵩山的路程省去不少,以後遂成南北大路。

治理揚州、荊州

揚州位於淮河以南,南至大海屬揚州。這裡是一片低窪潮濕的土地。洪澤湖、高郵湖、太湖(震澤)、彭蠡湖、杭州灣盡在其中。河流有松江、錢塘江、浦陽江等,禹把這些水系導入黃海,震澤地區也獲得安定了。

接下來治理荊州。從湖北荊山到湖南衡山南面屬荊州,這裡水系眾多。禹自彭蠡湖西行治理洞庭湖及其支流:沅、漸、元、辰、敘、酉、澧、資、湘九水,使它們匯於洞庭湖。在長江北先導荊山,流通沮水和漳水;在鍾祥和荊門之間導內方山,疏通潛水、漢水,把漢水導入長江;又導桐柏山至其山尾水下游安陸的陪尾山,治理雲夢澤;導雞公山至大別山,疏通澴水、灄水、舉水、巴水、浠水。長江的眾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雲澤、夢澤也治理好了,這裡的土地可以耕種了。

禹治理荊州後,向北又進入豫州,治理漢水中游。在桐柏山北治理了外方山和熊耳山,兩山之間是伊水和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導洛水,向東北與洞水相會,又向東至偃師與伊水會合,東流於鞏義進入黃河。

禹劈三峽

接下來治理梁州。梁州東與荊州接界,西北與雍州接界,包括今四川全省、湖北西部及陝西、甘肅南部,面積約有一百四十八萬平方公里。梁州位於長江上游,水系繁多,加之四面環山,水路不暢,水就壅塞在那裡。在這裡主要是治理泯江、黑水,開挖沱江,並打通三峽。

大禹鑿通黃牛峽、巴山峽,導泯江之水入於長江。泯江水量很大,為了分解泯江的水勢,大禹在泯江的東面又開挖了一條河道,叫做沱江。這樣泯江之水便順利導入長江。

長江三峽之一的巫峽(Robin from England/維基百科)
長江三峽之一的巫峽(Robin from England/維基百科)

開鑿三峽是治理梁州的一個重要工程。巫山三峽綿亙七百里,山山相連,峰峰不斷,岩石堅硬異常。大禹請求雲華夫人幫忙,雲華夫人施展神通,用電轟,用雷霹。堅硬的岩石漸漸變得疏鬆,人們很快就打通了巫山三峽,洪水從巴蜀境內流出來,最後流向大海。

長江的主流在大禹治水之前不是經現在的三峽,而是流經古之南江「涔水」 流下。清代地理學家胡謂在《禹貢錘指》中介紹:大禹治水疏鑿三峽之前,四川魚腹江之夷水,自奉節經長陽過宜都流入大江,這就是古時候長江的主河道。《水經註疏》載:「江水歷禹斷江南,峽北有七谷村,兩山間有水清深,潭而不流。又耆舊傳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洩水,禹更開今峽口,水勢並沖,此江遂絕,於今謂之斷江也。」 就是說「禹斷江」過去是長江主流,大禹治水時,因南江狹小不能滿足洩水的需要,於是大禹便開現在的水道。所以過去的那條稱為「南江」的水便斷了流,稱為「禹斷江」,也就是《東湖縣誌》所稱的「斷江峽」或稱「斷江山」。

大禹決巫山,令江水得東過,終於使長江「東流之注五湖(長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洪澤湖、巢湖)之處,三峽之水從此暢通,長江的主流才改從現在的河道(即北江)流淌。

令地質學家感興趣的是,長江在西陵峽橫切黃陵背斜核心軸部,就是說在三峽形成河道之前,這裡應該是隆起的高山阻擋著水的東流。

傳說大禹治水劈三峽有神牛相助。當時三峽沒有河道,只有在其南部現在叫做「斷江」的小河道,不足以洩洪,於是禹劈三峽。巫山神女請土星相助,土星變作一頭大黃牛助禹打開三峽。為了紀念黃牛助大禹開峽,人們便在黃牛巖下建起黃牛廟。三國時,蜀相諸葛亮重修黃牛廟,並立碑碣。鐫刻碑文《黃牛廟記》。到北宋時期,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將「黃牛廟」改名「黃陵廟」。

再下來,大禹治理大澤和低窪濕地的積水,衡山神建議大禹祈禱天帝賜予息土,於是大禹拜求上帝賜息土治理了各大澤的及低窪之地的積水。同時沿長江沿線開挖一些湖泊,用於調節長江之水,豐水期可以洩洪和蓄水,枯水期則用來灌溉。長江沿線的這些湖泊使得長江中下游很少發生大的洪災和改道。

立碑岣嶁峰

一天,禹等路經衡山,登到最高峰,備了牲醴,恭敬祭祀。治水工程十之七八已完成,成功在望。決定刻石立碑,以作紀念。最後選擇將碑石立在岣嶁峰。歷代稱之為「岣嶁碑」,也叫禹王碑。

岣嶁峰,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岣嶁碑」立在一方天然的岩石上,傳說立碑之處即為當時水面的位置。碑高七尺,寬五尺,厚一尺,碑文七十七字,形似蝌蚪,又似鳥篆。這算是中國最古老的碑了。

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遊衡山,得見禹王碑,臨拓全文,立碑復刻於長沙岳麓山。圖為岳麓山禹王碑。(Zhangzhugang/維基百科)
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遊衡山,得見禹王碑,臨拓全文,立碑復刻於長沙岳麓山。圖為岳麓山禹王碑。(Zhangzhugang/維基百科)

大禹在這裡得到嫘祖留下的金簡玉牒,與在宛委山所得的黃帝所藏一個式樣。治水成功後,仍藏書於此。《湘中記》記載:「岣嶁山有玉揲,禹按其文,以治水。」《吳越春秋》記載:「禹登衡山,夢蒼水使者,投金簡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處。」

現代學者馬賀山先生,經二十多年對夏朝文字的潛心研究,破譯了《岣嶁碑》的碑文,碑文如下:

承帝塚然,翼輔雍衛。災降矢發,沮洹往行。三河飛湧。北過冀而奠,似若忘鳥。宿岳麓庭,昶溢酉祈,水廬弗長,往求永定。華岳泰衡。崇楚事裒,勞余神禋,鬯曼吉徙。南瀆衍昌,衣則食備,萬邦皆寧,疆無漾漭。

「岣嶁碑」釋義:

受帝命塚宰應允,輔助舜帝治理雝水和衛水。水災降臨,誓師出發,在沮水恆水之間奔忙。三河洪水氾濫,北過冀州而祭奠祖先神靈,姒忙於浚水忘記故鄉鳥地。治水在外常宿高山庭院,用酒祭祀天地,祈望河水暢通不再外溢,水到房前不要再漲了,希望洪水平定。從華岳到恆山再到泰山衡山,非常推崇有才智的人疏導河流,從此洪災減少,平時治水之餘以煙祭祀神靈,用芬芳的美酒以饗神,神靈昭示:遷徙大吉。南方的溝渠已經順暢,草木豐盛,豐衣足食,萬邦安寧,從邊疆到中原,再不見洪水氾濫。

「岣嶁碑」記錄了大禹受命於舜帝,從冀州出發奔波四方,隨山刊木,導水入河,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治平了洪水。「岣嶁碑」的內容與《禹貢》的記載大體一致,與《史記》中的「夏本紀」篇中關於大禹治水的歷史內容十分吻合。

漢武帝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建禹王殿於此,爾後歷代相繼修繕,清同治九年(公元1878年)重修為廟,占地一千多平方米。

岣嶁碑文中提到祭祀天地神靈,大禹治水每到一地都要祭祀山神,不同山神祭品也不一樣,這在《山海經》中有詳細記載。

黑水立柱

接著治理黑水。黑水是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水量很大,水中多蛟龍,水勢波濤洶湧。原來水底有一大穴,直通南海,蛟龍及各種大動物均由此進出。便是潮汐漲落,亦與黑水相通,加重了黑水的水患。大禹命人把蛟龍等通過洞穴驅逐到南海,考慮到蛟龍之性怕鐵,於是用百萬斤鐵鑄了一個大鐵柱,立於黑水底部洞穴之處,阻住蛟龍等來往之路。鐵樁立好之後,黑水得以平復。

梁州全部治理完畢,汶(岷)山、嶓塚山都可以耕種了,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經修好。

至此,治水工程基本完成,最終都導河入海。

大禹又巡查了海外諸國的水土情況,有許多奇異經歷,除掉了一些害人的怪獸,在北方除掉了女魃。至此,宇內海外水土治理完畢。伯益把跟隨大禹治水時所經歷的地理山川、草木鳥獸、奇風異俗、軼聞趣事記錄下來,並畫了圖,成為《山海經》的重要素材。

據「楚帛書」載:禺离(禹與契)治理大地,「以司堵壤」規劃九州,平治「山陵不疏」大地無序的混亂現象。「乃命山川四海,寮氣百氣,以為其疏,以涉山陵,瀧汩凼澫。」言大禹藉助山川四海陰陽之氣,開山導水,在茫茫洪水中堵壤布土,創造出可以生息的有序大地。

水患平息,天下萬民皆得平土而居。

《詩經》讚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左傳》云:「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史記》中也說:「大禹平活水土,功齊天地。」

禹治水有功,被封於河南,國號夏,賜姓姒氏。

治水成功,禹向堯、舜做了報告。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蓋其餘小山甚眾,不足記雲。大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樹谷也,戈矛之所發也,刀鎩之所起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

譯文:大禹說:天下的名山共有五千三百七十座,行走各條路線的直線距離六萬四千零五十六里(約32028公里)。這些名山分布在大地東西南北中五個山區。因此,把調查記錄整理,定名為《五臧山經》。此外,天下大大小小的山還有很多,就不做詳細記錄了。天下的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座。但《五臧山經》記載的山,只有四百四十七座。有很多山做了調查,但沒有記錄在二十六條山經裡。

大地(今亞、非、歐三大洲相連的陸地)從東到西,直線距離二萬八千里(從東極點的無皋山——今日本盛岡東南、海拔1200米的奧羽山,到西極點——今非洲西部茅利塔尼亞、海拔600米的阿德拉爾高原,直線距離約一萬四千公里);從南到北,直線距離二萬六千里(從南極點——今南非南部、海拔3000米的德拉肯斯山脈,到北極點的無逢山——今俄羅斯北部海拔200米的貝蘭加山脈,直線距離約一萬三千公里)。有溪水流出的山,直線距離八千里(約四千公里),河水流經的地方,直線距離八千里(約四千公里);蘊藏銅礦的山共有四百六十七座,蘊藏鐵礦的山共有三千六百九十座。

這就是天下大地劃分疆土、種植莊稼、建立國家的基礎,也是戈矛(因利益糾紛引起爭端)產生的緣故、刀鎩(發動戰爭)興起的根源。由於自然資源和物質財富分配不均,造成天下百姓貧富懸殊。因此,能幹的人總是富裕有餘,笨拙的人就貧窮不足。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洪水發生之前,天下萬國林立,人口密度很大。由於可耕種的土地是有限的,各個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發動侵略戰爭,掠奪別人的領土和資源。

禹「居外十三年」,「三過其門而不入」,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身先士卒,櫛風沐雨,竟至於形容憔悴,大腿上沒剩下多少肉,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因為長年累月泡在水中,腳趾甲蓋都脫落了。帝堯很感慨,賜給他一張瑤琴和一把寶劍。

大禹治水,「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其面積之廣闊,工程之浩大,空前絕後。西從黑水,東到長江入海口;北從河北、山東,南到長江中下游流域,幾乎包含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從黑水到長江口,航空距離有二千六百公里之遙,僅僅徒步遊覽一周,都需要幾年時間。這在當時若無神助根本不可能,還不要說各種妖魔怪獸的干擾。治水中得到了眾神的幫助,是謂聖天子百靈相助。通過十三年的努力,使「豐水東注」,流入大海,其工程之宏偉震爍古今。

大洪水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可怕的,但也為堯、舜、禹三位聖君開創新的紀元,把一個萬國林立、各自為政的鬆散聯盟,建成一個萬國萬邦統一的天下,開創新宇,提供了契機,最後確立統一天下為九州。

普天同慶

治水成功,大禹計劃親到崑崙向天帝匯報,並拜謝西王母。這時西王母派使者來迎接大禹。在崑崙山,西王母奉天帝之命宴請大禹和眾神,眾神多曾參與協助大禹治水,可謂群仙大聚會,共同慶祝治水成功。西王母說道,治水大功之成,乃天帝的旨意,自己也是奉天帝旨意而行,仰仗天帝大力。從此以後,天清地寧,宇宙上下,同享昇平之福。

為表彰大禹治水之功,帝堯命舜賜給禹一塊表示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尚書‧禹貢》曰:「禹賜元圭,告厥成功。」疏曰:「治水之功,盡加於四海,以禹功如是,故帝賜以元色之圭,告其能成天之功。以元為天之色,天謂之元,故以元色圭以彰顯之也。天下從此太平安定。」

「神州」不僅僅是一個地域上的稱呼,而有其內在因素,有著不同於其它地方的思想、文化、道德體系等深厚內涵。這裡被譽為神的故鄉,是神給人開創的。這裡有著神傳的文化;有著神給人奠定的行為道德規範。「中國」作為這個世界的中心,也體現著神的安排。#

(未完待續)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分享
         
Tags: 以史為鏡千古英雄
MF

MF

Related Posts

蔣介石

【千古英雄人物】蔣介石(51) 中共對蔣的誣衊

April 30, 2021
1967年9月習仲勳在西北農學院被批鬥(維基百科)

習近平的父親留下的四大遺產

April 30, 2021
Next Post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的世界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的世界(9):信仰篇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的世界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的世界(10):家庭篇(上)

2020年11月6日,賓夕法尼亞州費城賓夕法尼亞會議中心內的計票廳。(Charlotte Cuthbertson/大紀元)

【名家專欄】重計票 確定選舉的公正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按日期瀏覽

November 2020
MTWTFSS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Dec »

最熱文章

中文網站入口

2 months ago

馬斯克挨轟 敵基督是誰

4 months ago

王岐山的口罩 習近平的恐懼

5 months ago

川普起訴美國政府

6 months ago

迫害加劇

6 months ago

正體字與簡體字對照表PDF文件下載

7 months ago

整頓核酸機構 背後有原因

7 months ago

片尾曲:真的相信

8 months ago

最新文章

中文網站入口

馬斯克挨轟 敵基督是誰

王岐山的口罩 習近平的恐懼

川普起訴美國政府

迫害加劇

正體字與簡體字對照表PDF文件下載

整頓核酸機構 背後有原因

片尾曲:真的相信

薇羽看世間

© 2020 薇羽看世间.

Navigate Site

  • About
  • Advertise
  • Privacy & Policy
  • Contact

Follow Us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Home
  • Shop
  • 精彩評論
  • 文明之光
  • 熱點新聞
  • 讀書時間
  • 以史為鏡

© 2020 薇羽看世间.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Create New Account!

Fill the forms be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Add New Play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