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大陸暴雨洪災氾濫,從網路視頻中可見大水漫漫、滿目瘡痍,百姓飽受水患之苦。據中共官媒報導,江西告急,鄱陽湖恐爆發大洪水。目前,鄱陽湖湖區已經發出最高級別的紅色預警,官媒說,15號鄱陽湖將迎來最高洪峰,可能超過98年歷史最高水位。當地已經啟動長江防洪的最後一道保險,蓄滯洪區運用分洪,也就是說,將洪水引向鄱陽湖周邊的四個蓄洪區,淹沒湖區周邊14個鄉鎮,屆時,至少有十幾萬居民不得不背井離鄉。9號晚上,鄱陽縣已經有一座大堤崩潰,堤內15個村莊全部被淹。12日,又有一處位於鄱陽湖西岸永修縣的圩堤發生潰堤,缺口超過100米,不斷湧入的洪水已淹沒當地的房屋。
聽到這個消息,我內心有些隱隱的作痛。鄱陽湖是我很熟悉的一個名字,很多年前,我曾經做過鄱陽湖的文化和生態展陳項目,研讀關於鄱陽湖的資料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應該說,聽到鄱陽湖,就像聽到老朋友的名字一樣。
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擁有亞洲面積最大的濕地。它承納贛、撫、信、鄱、修五條支流的來水,從北面的狹長通道注入長江,平均每年為長江貢獻約15%的水量。鄱陽湖和洞庭湖是長江中下游僅存的兩個自然通江湖泊,就像長在長江上的兩隻腎臟,濕地被稱作是地球之腎,因為濕地有吞吐能力,會根據江河水量進行吞吐,調蓄水量。所以,鄱陽湖冬枯夏榮,春夏之際,湖水猛漲,水面擴大,呈現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的美景,到了冬天枯水季節,湖水驟降,水如練帶,蘆葦蕩漾,曠如平野。鄱陽湖的濕地也孕育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這裡聚集了世界98%的濕地候鳥種群,是「白鶴的天堂,天鵝的故鄉」。
鄱陽湖的冬枯夏榮,候鳥成群,形成了獨有的風景,從古至今,無數的文人墨客為它吟詩作賦,宋代詩人楊萬里的那句「蘆荻漸多人漸少,鄱陽湖尾水如天」就是描述鄱陽湖煙波浩渺的蒼茫。宋代周弼寫的《鄱陽湖報》中提到,鄱陽湖浸東南境,有人曾量三十六萬頃。可見,鄱陽湖的面積之大,現在的鄱陽湖,已經很難看到詩詞中描寫的水天壯闊的美景了。
一方面因為50年代到80年代圍湖造田,另外從2003年三峽開始試運行以後,鄱陽湖和長江的江湖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鄱陽湖出現了枯水期提前,枯水位降低的現象,尤其是2011年底到2012年初,鄱陽湖遭遇了史上少有的「驚天之變。」先是持續乾旱,濕地大面積減少,提前一個月進入特枯水期,候鳥找不到食物。接著水位快速上漲,又提前進入豐水期,候鳥棲息地被淹沒。原本自然有序的一切都被打亂了。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文章《我們只有一個鄱陽湖》中說,一項工程對於鄱陽湖的生態系統已經造成威脅,並且在可預期的未來,這種威脅很難消失。這項工程就是指三峽工程。監測數據顯示,鄱陽湖在洪水水位21.69米時,湖泊面積為2933平方公里,合29萬多公頃,比古人提到的36萬公頃小多了;而在平均最低水位10.20米時,湖泊面積僅僅146平方公里,合1萬多公頃。原本水天一色,一望無際的湖面變成一個巨大的乾枯湖盆,由於乾涸時間太長,湖底岩石裸露,水草枯黃,放眼望去,看不到任何生物。
為什麼三峽建庫會對鄱陽湖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其實還不止是鄱陽湖,對洞庭湖也是一樣。兩個湖的水域面積都縮小了,湖區水量也減小。有水利專家說,三峽建庫之後,原來長江水中的泥沙就被壩體攔截了,下泄的水體泥沙含量很小,接近清水。這樣的水下泄到長江,會衝涮原有的河床,結果就是,同樣的水流流量,長江水位將會降低,流入湖區的水量就會減小。這就是導致鄱陽湖乾涸的原因。本來鄱陽湖會吸收五條支流的水,再注入到長江,就像人呼吸一樣,一吐一納,多了就吐出,少了就納入。這就像一種生命特徵,會有一個自然的調節。而三峽建了水庫後,並沒有按照季節的變化進行調節,相反,是在枯水期蓄水,用來發電;等雨季來了,又怕大壩承受不了,開始泄洪。這樣鄱陽湖的水在枯水期得不到長江水補給,造成河床乾涸,而豐水季節,非但沒有通過長江排出去,反而被迫接受長江的倒灌。據中共官媒報導,7月8日,鄱陽湖湖水面積已經達到4206平方公里,已經暫時領先青海湖,成為中國第一大湖泊了。
中國水利發電工程學會的副秘書長張博庭12號對《環球時報》說,即便鄱陽湖水位超過1998年水位,因為三峽工程的存在,長江流域的安全度遠高於1998年。他說,有了三峽以後,長江的水位是可以控制的,把三峽流量減少一點,長江的水位就可以下調。張博庭說的這些,只是理論上的,但實際上,三峽大壩的三大作用,防洪、灌溉、發電,一個也沒達到要求。尤其是雨季,三峽下游洪水氾濫,三峽大壩卻還在往下遊泄洪,有網友說,三峽每秒5.5萬噸的水倒下來,相當於一天往下游傾注了302.3個西湖的水。
雖然中共官媒報導,長江委調度三峽水庫自11日起將日均出庫流量從目前的每秒2.5萬立方米減少到每秒2.2萬立方米,但長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陳桂亞表示,鄱陽湖湖口距離三峽水庫較遠,再加上鄱陽湖水系自身來水較大,三峽水庫調度對鄱陽湖水位的調蓄作用很有限。強降雨天氣造成鄱陽湖本身及五大支流的水都往鄱陽湖聚集,鄱陽湖已經是萬分危急。
中國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周孝正是一位詼諧幽默針砭時政的學者,他曾經談到了建水庫的問題,我覺得他的觀點非常精闢,他說,河流是地球的血脈,地球上的河流就是要把淡水流到海裡去,構成生態系統平衡。但有人認為,我們不能讓淡水白白的流到海裡去,所以學水利的人就立志把淡水截到陸地,這個觀點非常荒誕。他說,所有的大壩都解決不了一個問題就是死庫容問題。死庫容是泥沙被攔截淤積後形成的,變成死庫容,水庫就廢了。
現代科學以為建水庫,就是興水利,就可以造福人類,卻最終親手將自然生態破壞,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後果。中國並不是沒有這個智慧去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都知道四川都江堰。兩千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四川的岷江修了一個魚嘴分流,一股水走外江,一股走內江,內江流到一個地方有一座石頭山,叫玉壘山,在玉壘山鑿了一個口叫寶瓶口,這個口是都江堰灌區的重要進水口。它上面寬28米、底下寬14米,長36米。內江和外江之間又修一個800米長的飛沙堰,古人根據這些數據配套成了系統生態工程。75%的泥沙沒有進入內江,進入內江的泥沙在寶瓶口又產生了擁堵,擁堵了的水位高過飛沙堰,又通過飛沙堰到了外江,所以都江堰兩千多年沒有瘀死。這個都江堰就是設計最科學、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至今仍在運行的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無壩水利系統生態工程,自流灌溉川西平原1100萬畝土地。這就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無壩水利系統生態工程。
1958年,都江堰的魚嘴上被修建了一個壩,1962年發洪水,被鄧小平下令炸掉了,但還留了一些鋼筋混凝土的水泥墩子在水裡,後來98年大洪水,有4個水泥墩子被衝到飛沙堰,飛到外江去了。這是令人驚嘆的奇觀,水泥墩子都能飛到外江去,可見這個飛沙堰的設計是多麼的巧妙。這飛沙堰的設計非常的講究,不能高一寸也不能矮一寸,曾經當地民工將這個飛沙堰加高了幾寸,結果寶瓶口的水猛漲,淹了農田,他們只好趕緊將它復原,才一切安好。所以說,古人的智慧是現代人琢磨不透的。現代的大壩壽命只有一百多年,可是都江堰用了2000多年還運轉自如。
1996年在日本開了一個世界水壩高峰會議,在此之前,專家們考察了全世界的水壩後寫了一份報告,發現水壩帶來的好處遠遠彌補不了水壩的壞處。所以從那以後,世界先進國家都告別了築壩時代,開始拆水壩了。唯獨中共戰天斗地,不肯放棄這股霸氣,這水壩的壩字跟霸氣的霸字諧音,其實也是有內涵的。
其實,建水庫的潛在危險是遠遠大於它的好處的。水利專家王維洛說,中國9.8萬多座水庫,起碼有40%以上是不安全的,西藏拉薩的頭頂上也頂著水庫,北京的頭頂也頂著水庫。我們知道北京有一個密雲水庫,它側對北京,高於北京60米。1969年中蘇戰爭的時候,中共著急的就把密雲水庫的水全部放光了,它害怕蘇聯的導彈打過來,把密雲水庫給炸了,北京就全淹了。
密雲水庫是建在北京最大的河流朝白河上,負責供應北京的飲用水,是北京的水缸子。北京都住著什麼人啊,北京最多的就是共產黨的官,所以這個水庫也是特級保護對象,實行全封閉管理,不允許任何人靠近。在2014年以前,因為北京一直降水少,密雲水庫蓄水量始終不到庫容的1/4,就在2014年南水北調工程上馬後,每年從南方引水到密雲水庫,為北京供水。
不過,今年6月5日,北京日報不露聲色的報了一句話,說密雲水庫調蓄工程啟動本年度反向輸水。也就是說,密雲水庫的水還要往外放。這是北京降雨量過多導致的,北京日報還提到,根據近十年洪澇災害資料統計,門頭溝、房山、懷柔、密雲為山洪災害易發區,當前期降雨持續偏多時,要注意短時強降雨引發的山洪。今年水文氣象年景總體偏差,預計全市降水量普遍較常年偏多1到2成。北京地處海河流域,海河流域已有57年未發生較大洪水,發生洪水概率較高。這些消息顯示,北京最近雨水過量,加上密雲水庫反向輸水,發生洪水的概率很高。我相信,中共的水利專家都會更賣力的保密雲水庫,所以密雲水庫出現潰壩的可能性會比較小,但是正如水利專家王維洛說的,水庫並不安全,相當於一個潛在威脅。
中國大大小小將近10萬座水庫,一方面對生態造成巨大影響,另一方面,如果發生地震,這些水庫都有潰壩的危險。除此之外,還有人說,中共到處挑釁,其實不堪一擊,只要將這些水庫都炸了,中國就完蛋了。當然,這種傷害大量無辜生命的做法,也不會輕易被使用。但我們就說,這些水庫確實是弊大於利。現在中國到處天災連連,天呈異象,還有鄱陽湖這種反常的洪澇和乾旱現象,都跟中共狂妄自大,到處戰天斗地、改造自然有關。它最後一定會自嚐惡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