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out
  • Advertise
  • Privacy & Policy
  • Contact
Wednesday, March 29, 2023
  • Login
薇羽看世間
  • 主頁
  • 視頻區
    • All
    • 好視頻推薦
    • 薇羽看世間

    馬斯克挨轟 敵基督是誰

    王岐山的口罩 習近平的恐懼

    迫害加劇

    整頓核酸機構 背後有原因

    片尾曲:真的相信

    紅二代諷清零帝

    變態教材插畫 背後的中美關係

    後疫情時代 現金為王

    醫保禁令 鐮刀變韭菜

  • 熱點新聞
  • 精彩評論
  • 以史為鏡
  • 文明之光
  • 生活札記
  • 讀書時間
  • 真相
  • 我是薇羽
    • 我是薇羽
    • 我的Tweets
    • 贊助我
    • 联系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主頁
  • 視頻區
    • All
    • 好視頻推薦
    • 薇羽看世間

    馬斯克挨轟 敵基督是誰

    王岐山的口罩 習近平的恐懼

    迫害加劇

    整頓核酸機構 背後有原因

    片尾曲:真的相信

    紅二代諷清零帝

    變態教材插畫 背後的中美關係

    後疫情時代 現金為王

    醫保禁令 鐮刀變韭菜

  • 熱點新聞
  • 精彩評論
  • 以史為鏡
  • 文明之光
  • 生活札記
  • 讀書時間
  • 真相
  • 我是薇羽
    • 我是薇羽
    • 我的Tweets
    • 贊助我
    • 联系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薇羽看世間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漢武帝傳】之三:尊儒 辦學校 延攬百家

by MF
December 9, 2020
in 以史為鏡
Reading Time: 3min read
0 0
0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微信分享
分享
         

竇太皇太后在世時,尊崇黃老,抵制新政,新即位的漢武帝出於孝道,暫緩大刀闊斧的政治舉措,隱藏心中規劃的帝國藍圖,當了幾年韜光養晦的清閒皇帝。這期間,漢武帝表面上忘情山水,打獵遊玩,擴建上林苑,與文人雅士吟誦歌賦。不過,他內心並沒有忘記國家大事。

建元五年(前136年),竇太皇太后突然病篤,無瑕顧及政事,漢武帝下詔恢復博士官,召回之前被罷黜的儒生,再次拉開尊儒的序幕。次年(前135年),竇太皇太后去世,漢武帝再也沒有任何顧忌和障礙,真正走上領導大漢王朝邁向強盛的道路。

在漢武帝再度掌握朝政的第二年,他召見大臣,商討國家方針大政。曾作《天人三策》、讓漢武帝相見恨晚的董仲舒也在其中。董仲舒從儒家思想出發,再次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成立太學、設立明經之師,為國家培養人才。沒有了阻礙、渴望著大一統的漢武帝,開始正式推行董仲舒的建議。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興太學、置明師」的建議,明師即古代的博士官。圖為元趙雍的《先賢圖卷》局部。(公有領域)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興太學、置明師」的建議,明師即古代的博士官。圖為元趙雍的《先賢圖卷》局部。(公有領域)

五經博士

儒家文化,非常重視道德教化,視其為治理天下的首要任務。要實現教化作用,必須有完善的教育制度。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就已經著重提出了興辦學校、增設教師以培養人才的建議。

他說:「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

「故養士之大者,莫大虐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

「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

董仲舒口中的明師,是明經之師的意思,也就是朝廷中的博士官。太學和博士古已有之。太學中的「太」即第一的意思,中國人喜歡把高、大、甚、最這些意思,與「太」字相關聯,譬如太陽、太空、太子等等,而太學就是指最高學府,即天子執掌的中央大學。

上古時期,中國已經有高等學府,董仲舒說:「五帝名大學曰成均。」夏、商、周三代的大學稱謂也各不相同,西周時出現太學一詞,又名「大學」,天子和諸侯都能設立太學。不過,當時的太學不是單純的學府,還是舉行祭祀、宴會、選拔武士、議定作戰計劃的場所。直到漢武帝時期,太學才成為專門傳經授業的中央官學。

我們再簡單介紹下古代的博士。博士之名,始於戰國,具有教授弟子的職能。秦始皇時期,博士多達70人,不僅有儒生,還包括其他學派或擅長詩賦、方術、卜筮等專長的人。秦博士隸屬於九卿之一的掌管祭祀典禮的太常,不再承擔教育工作,而是博古通今、具有專門學術知識的朝廷顧問。

漢承秦制,諸子百家都有博士。公元前136年,漢武帝為《易》《禮》兩經增置博士,與文帝、景帝時所立的《書》、《詩》、《春秋》博士合為「五經博士」。這五經就是今天人們熟知的「四書五經」中的五經,都是儒家經典。漢武帝的舉動並未遭到竇太皇太后的反對,一個是當時太皇太后本人年邁病重,更主要的原因是,漢武帝僅僅完善博士機構,並不屬於新政。

董仲舒的建議,是將博士與太學制度結合,確立以經術造士的制度,因而五經博士與漢初的博士官有很大不同:第一,博士從太常處分離,恢復戰國時的獨立性,學術性更強;第二,博士重新取得了教授弟子的職能,成為主掌五經的國家最高學府的學官,堪稱「天下宗師」;第三,也是最大的變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成為國家的制度。也就是說,除了儒家學者外,其他任何學派的學者都失去擔任「博士」的資格和機會。不過,即便是儒家學者,要想成為博士,所研究的也必須在「五經」之內,即便在一個方面或多個方面有所成就,超出這個範圍也無法成為博士。這也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真正含義。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主要推崇的是「公羊春秋學」。這是研究以《公羊傳》解釋《春秋》的學問,《公羊傳》即《春秋公羊傳》,或叫《公羊春秋》,相傳為戰國齊人公羊高所著,專門闡釋《春秋》。最初只有口頭流傳,漢初才寫成書,並受到漢景帝的重視。漢武帝之所以推崇公羊春秋學,應與其所闡釋的「春秋大義」包括尊王、維護中央最高權威、主張「大一統」等,深深契合漢武帝的宏偉志向。

太學不僅為國家培養優秀的儒家學者和官吏,也為漢武帝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圖為清袁耀的《漢宮秋月立軸》局部。(公有領域)

完善太學

建元六年(前135年),竇太皇太后去世,漢武帝的舅舅田蚡復出,擔任丞相。次年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武帝再次徵召賢良方正的諸儒生,展開對策會議。這次,拔得頭籌的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儒生公孫弘,他和董仲舒一樣,都是研究公羊春秋的大儒。公孫弘是位大器晚成的儒士,40歲才開始研習《春秋》,60歲被推舉為「賢良」,參與建元對策;後來出使匈奴,因覆命之言不合漢武帝心意,稱病回鄉,直到元光元年才復出。

在元光元年的對策環節中,漢武帝詢問天人之道,公孫弘在策論中強調天子須身正,為百姓樹立信義。他還提出治國安民的八項主張,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國家要節儉,輕徭薄賦,愛惜民力,為百姓創造良好的生產與生活條件;二是朝廷用人要因任授官,也就是根據才能授予官職,任人唯賢,賞罰分明,使官盡其責、人盡其才。其思想中既有儒家的仁義、講求德政,認為「天德無私親,順之和起,逆之害生」,也有法家的因能任官、法義結合、賞罰分明等,這與漢武帝的治國理念同樣契合。

一開始,官員在審核這一百多篇策論時,把公孫弘的文章列為下等。但是漢武帝看過後,卻把他的文章選拔為第一。之後,公孫弘被漢武帝召見,因為一表人才被任命為博士,後來又被擢升為左內史、御史大夫和丞相,還被封為平津侯,一路平步青雲,成為文臣之首。

公孫弘的主要貢獻,在於幫助漢武帝將「尊儒術」的政策落實。元朔五年(前124年),漢武帝頒布一道興學的詔書:「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太常其議予博士弟子,崇鄉黨之化,以厲賢材焉。」詔書中強調了制禮作樂的重要性,並命太常商議置博士弟子的事宜,希望地方崇尚教化,達到砥礪賢才的目的。於是,作為宰相的公孫弘,與太常官員一同擬定出五經博士設弟子員的措施:

一、遵循「三代之道」,以實現天下「教化」為務,先辦好中央官學,而後推廣於地方。

二、規定為博士官設置正式弟子五十人。由太常擇民18歲以上、儀狀端正者充任博士弟子,免除他們所擔負的國家徭役賦稅。

三、設「受業如弟子」的旁聽生。由郡國、縣道邑推薦「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的優秀青年,經郡守、王相審查屬實後送報太常,成為旁聽生。旁聽生沒有定員。

四、定期的考核及任用制度。規定滿一年後舉行考試,如能通一經以上的,就補文學掌故缺,特別優秀的可以做郎中。才智下等及不能通一經者,令其退學。

漢武帝接受公孫弘的建議,在京師設太學,並選出5名最有學問的鴻儒做五經博士,50名最優秀的青年做博士弟子(太學生)。學生學習的課程為五經,考試通曉其中一藝者便授予下級諮詢官吏之職,優秀者可充任皇帝侍從,更加優異者破格提拔。從建元年間興太學、置「五經博士」,再到元光年的博士弟子制度,太學制度臻於完備。

與興辦太學相應的,地方、郡國也相繼開設學校,設立學官,置學官弟子。《漢書‧循吏傳》中說:「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漢武帝在全國範圍推廣儒家教育,對儒學振興同樣起到重要作用。

由於博士是朝廷官員,博士弟子中的優秀者也可當官,經學就與政治和仕途產生緊密聯繫。在漢代朝廷中,許多名臣都是經學大師或博士弟子,出現《漢書‧儒林傳》說的「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的盛況。這種學而優則仕的制度,吸引了天下讀書人致力於研習經學,並以此作為取仕做官的途徑。特別是之前提到的公孫弘,他以個人晚年拜相封侯的勵志經歷,引領了同時代文士的學經之風。《漢書‧儒林傳》中說道:「公孫弘以治《春秋》為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鄉風矣。」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勢的強大,西漢太學規模不斷擴大,博士弟子在西漢時多至千人,東漢末年更增加到三萬人。太學不僅為國家培養優秀的儒家學者和官吏,也為漢武帝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通過興太學、設置五經博士和博士弟子等政治舉措,漢武帝成功地讓儒學取代黃老之學,並成為中華王朝正統統治思想。儒學的這種主流地位延續到清朝都沒有改變。

悉延百家

漢武帝實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不是文化上的專制,他非但沒有排斥其它學說,更沒有採取滅絕百家的極端措施,其「罷黜百家」僅僅是罷退諸子學官。在確立儒學為官方學術的前提下,漢武帝在文化、學術、思想領域中,實行的是「悉延百端之學」的策略。他的施政思想,不僅有王道,也就是儒家,還包含了霸道即法家、道家、陰陽家等等。其實儒家學說本身是包容性很強的思想,它的五經中的《易經》也是道家和陰陽家的經典,《書經》還是夏、商、周三朝的行政法典。

《史記‧龜策列傳》描述為:「至今上即位,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漢武帝即位後,除了學官獨用儒家,在其它方面都是廣開藝能之路,全面招延百家學問,招攬精通某種技能的人才,各按所長,隨才錄用。有的能夠侍奉左右,極盡君臣親厚之意;有的甚至官至公卿,一展平生文武之才。比如前朝奉行黃老的老臣汲黯,在武帝時期仍受重用,歷任滎陽令、中大夫、太守、都尉;著名的酷吏張湯,是法家代表,用法嚴峻卻為官清廉,很受武帝寵信,歷任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主父偃擅長縱橫術,因為上書言事受到賞識,以平民身分封為郎中,一年內四次被破格升遷,官至中大夫。而在民間,漢武帝同樣允許各類學派的活動。

顯然,漢武帝儘管重視儒家學說,但卻不拘泥於一家,而是為了其統一大業,選取諸家學說中有用之處為其所用。

項羽入駐咸陽後,火燒咸陽宮和秦始皇陵,造成了對中國文化的巨大破壞。圖為清袁江的《阿房宮圖屏》局部。(公有領域)
項羽入駐咸陽後,火燒咸陽宮和秦始皇陵,造成了對中國文化的巨大破壞。圖為清袁江的《阿房宮圖屏》局部。(公有領域)

蒐集遺文

無論是尊儒還是悉延百家,都反映出漢武帝對文化學術開明、尊重的態度。舉國的文化學術活動不僅沒有因為尊儒而衰落,反而更加繁榮。而漢武帝對文化的又一大貢獻,就是大規模地蒐集前代典籍文章,並使之成為漢朝的一項文化工作。

楚漢戰爭時期,項羽入駐咸陽後,火燒咸陽宮和秦始皇陵,大火三月不滅。這場大火造成了對中國文化的巨大破壞,使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辛苦建立起來的所有檔案,以及先秦以來眾多的文化典籍毀於一旦。「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秦以前的華夏典籍幾乎都被付之一炬。漢初,朝廷開始蒐集遺書,《漢書‧藝文志》載「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但是由於缺乏專門官員和具體可行的措施,搜尋的成果並不顯著。到了漢武帝時,社會仍然存在「書缺簡脫、禮壞樂崩」的問題,漢武帝也為此嘆息「朕甚閔焉」!

漢武帝不滿於漢初搜尋遺書的工作狀況,在元朔五年的詔書中也提到了蒐集經典文獻的重要性:「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漢書‧武帝紀》)「舉遺」指的就是蒐集古代遺文。為此,漢武帝展開了一系列措施:「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祕府。」(《漢書‧藝文志》)他成立專門機構和官員,建造用來謄抄古書的竹簡,把蒐集到的諸子學說、禮樂經籍、詩詞歌賦等天下文章,都收藏在國家圖書館中。《隋書‧經籍志》還記載,漢武帝曾下令,丞相、太史令、太常、博士官,都有搜尋天下書籍的責任。

在中央大力搜求遺失經典的同時,地方郡國也爭相效仿。比較著名的當數河間獻王劉德,據《漢書‧景十三王傳》載,獻王「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百姓貢獻珍貴的書籍,獻王就派人抄錄副本,留存真本,並重賞獻書者。因而當時的學者不遠千里匯集到獻王處,進獻祖先留下的藏書,以至於獻王一人的藏書量與整個漢朝相當。

還有一位魯恭王劉余,曾拆毀孔子舊宅準備為自己擴建宮殿,卻在牆壁中意外發現了《尚書》《禮記》《論語》等幾十篇古籍。這些孔壁中的古書,和漢廷藏書相比,《禮記》多出39篇、《尚書》多出16篇,而且用古篆文寫成,通稱「古文經」;五經博士所用的經書,用漢隸書寫成,世稱「今文經」。古文經最後都進獻給漢武帝,豐富了朝廷藏書,而經學領域中的古今文之爭,也由此而來。

搜尋古代遺書的行動,由漢武帝大力倡導,成為貫穿大漢王朝的文化風尚。大量的古文獻經發掘、整理、珍藏,重現人間,為漢代的經學、史學、文學、藝術等各文化領域的興盛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比如西漢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父子,正是得益於古文獻的豐富,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巨著《史記》。這也是蒐集遺書的又一大文化貢獻。(未完,待續)

—轉自大紀元


分享
         
Tags: 千古英雄漢武帝
MF

MF

Related Posts

蔣介石

【千古英雄人物】蔣介石(51) 中共對蔣的誣衊

April 30, 2021
1967年9月習仲勳在西北農學院被批鬥(維基百科)

習近平的父親留下的四大遺產

April 30, 2021
Next Post
漢武帝

【漢武帝傳】之四:英雄不問出處 唯才是舉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的世界(23):環保主義(上)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的世界(24):環保主義(下)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按日期瀏覽

December 2020
MTWTFSS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 Nov   Jan »

最熱文章

中文網站入口

3 months ago

馬斯克挨轟 敵基督是誰

6 months ago

王岐山的口罩 習近平的恐懼

6 months ago

川普起訴美國政府

7 months ago

迫害加劇

8 months ago

正體字與簡體字對照表PDF文件下載

8 months ago

整頓核酸機構 背後有原因

9 months ago

片尾曲:真的相信

10 months ago

最新文章

中文網站入口

馬斯克挨轟 敵基督是誰

王岐山的口罩 習近平的恐懼

川普起訴美國政府

迫害加劇

正體字與簡體字對照表PDF文件下載

整頓核酸機構 背後有原因

片尾曲:真的相信

薇羽看世間

© 2020 薇羽看世间.

Navigate Site

  • About
  • Advertise
  • Privacy & Policy
  • Contact

Follow Us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Home
  • Shop
  • 精彩評論
  • 文明之光
  • 熱點新聞
  • 讀書時間
  • 以史為鏡

© 2020 薇羽看世间.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Create New Account!

Fill the forms be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Add New Play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