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Peter Li
南宋抗元名將文天祥的正氣歌,大家都非常熟悉。他在歌中歷數了成爲自己表率的前朝十二位忠臣義士。他們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在國難當頭之際,驗證了自身高潔的靈魂。而文天祥首先舉出的兩個例子就是齊國和晉國的兩位史官“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說到這史,乃是一個王朝爲了記錄本朝的歷史所立的官職。必須從品行端正的人中進行選拔,因爲他們所做的工作非常重要,那就是記錄正確的,真實的歷史。這種職業,通常都是子承父業,兄終弟及,不論王朝更替與否,也都世代爲官。他們非常注重職業操守,不論是面對強權,打擊報復還是死亡威脅,從來都是堅守自己的底線,毫不讓步。
齊國之良史
春秋時期,當時齊國的執政大臣是崔杼,在他的扶持下,齊莊公姜光才得以當上了齊國的國君。然而這位齊莊公卻極好美色,而且十分過分的是他還忘恩負義,竟看上了崔杼家中的美妻棠姜,併成功的在崔杼眼皮子底下給他戴了一頂“綠帽子”。崔杼知道此事後大爲光火。於是便設計殺掉了齊莊公,扶持齊莊公的弟弟公子杵臼當上了國君,他更是自封相國,權傾朝野。不過有一點令他十分頭疼的就是,齊國太史令將怎樣把這段不光彩的史實寫進竹簡呢?這讓崔杼覺得很是不安,他不想自己身後背上一個亂臣賊子的罵名。
爲了擺脫惡名傳於後世的尷尬處境,崔杼便授意齊國的太史令—伯篡改歷史,將齊莊公寫成得痢疾而病逝的。面對崔杼的威脅,這位太史拿筆想了一會,如實的記錄了這件事:“夏五月乙亥,崔杼弒其君光“。崔杼見狀大爲光火,於是手起刀落殺死了這位英勇的太史伯。
在古代,太史這個職位都是子承父業,兄終弟及的,這位齊國的太史家世代都是爲齊國修史的。他家一共有四位兄弟。即伯,仲,叔,季。因此,在大哥死後,崔杼找來了他的二弟太史仲,同樣威脅他改寫歷史,但是結果還是一樣,這位二弟依舊寫的是“崔杼弒其君—光”,於是這位太史仲也被崔杼殺死了;同樣,三弟太史叔,面對崔杼的威逼利誘,記錄得還是還是那句“崔杼弒其君—光”,結果也是當場被殺身亡。
於是輪到四弟太史季,沒等崔杼發話,太史四弟便搶先寫到:“崔杼弒其君—光”。崔杼見狀,急了,忙問道:“你們一家都不怕死嗎?就剩你一個了,再死家族裏可就後繼無人了。太史季答道:“即使別人沒有見過你殺死國君,但是在民間也會相互傳播;即使我不記載,照樣也還是會有人記載的,這是事實,是你想隱瞞也隱瞞不了的。更何況我們家這個職業就是爲了記載真實的齊國曆史。縱使我很害怕,但是如果爲了苟活而篡改歷史的話,那還不如立即要我去死。 ”
崔杼聽罷一聲嘆息,事已至此,他也無話可說了,他終於意識到太史這一家人是不懼生死的,他認輸了。他默默地揮手示意太史季退下,自己卻呆呆地坐着發愣。那位堅持原則的年輕太史在離開宰相官邸回家的路上,碰上了齊國的另一位史官南宮氏,急急忙忙的向相府方向趕路。當南宮先生看到年輕的太史季時,驚訝地問:你怎麼沒死啊?之後便說: 拿來,我要看看你史稿上寫的是什麼?當他看到太史明確記載着崔杼弒君的文字後,才如釋重負般的鬆了一口氣。原來這齊國除了太史令以外,還有另一個史官稱爲南史氏。這位南宮先生聽說太史季也被崔杼招去寫史,估計他也會與他的三個哥哥一樣被崔杼殺死。因此,南宮先生匆匆趕來,準備接替太史兄弟完成使命,將崔杼弒殺國君的史實記入史冊。他手上拿着幾篇竹簡,上面預先寫好的字與太史季寫的是一模一樣:夏五月乙亥,崔杼弒其君光。南宮先生見太史季已據實記載後,才安心返回。

史官這個職業就是爲了記載真實的齊國曆史(圖片:新唐人文化古今欄目提供)
晉國太史令董狐
相傳春秋時期,晉靈公即位後,昏庸無道,殘暴荒淫。晉國的相國趙盾,一心想要靈公恢復晉文公時期的霸業,多次勸阻靈公爲晉國着想。可是晉靈公不但不聽,還懷恨在心,祕密派潛刺客前去暗殺趙盾。但是這位刺客認爲趙盾是位忠臣,不願幹違背良心的事情, 可是不殺趙盾國君又豈能饒了他;所以他只好選擇了自殺。事後晉靈公仍然不醒悟,又派人邀請趙盾進宮飲宴,暗地裏卻派兵士埋伏在四周,讓他們見機行事,殺死趙盾。不巧這個事被趙盾的衛士知曉,他們保護趙盾安全地脫離了險境。於是趙盾和他的兒子趙朔爲避免再次被害,被迫逃往國外。還沒出國境,就在逃跑的途中正巧遇見晉靈公的姐夫趙穿。趙穿聽後非常生氣,前去找晉靈公評理,然而晉靈公不但不聽,反而對趙穿惡語相向。萬般無奈之下,趙穿只好命令衛士一擁而上殺死了晉靈公,趙盾聽說後,立即返回晉國,把晉靈公的叔叔黑臀擁立爲國君,這就是晉成公。
事後趙盾想知道史官是如何評價這件事的,於是就把晉國太史令董狐找來,詢問他有關情況。董狐把大事記錄拿給趙盾,讓他親自去看。趙盾看到上面寫着“秋七月,趙盾弒其君”,並且得知這件事在朝廷上已經做了公佈。趙盾質問董狐道:“誰都知道,先君並不是我殺死的,你們這些史官司怎麼讓我承擔罪名呢?”董狐回答道:“你身居相位,曾經逃亡而沒有走出國境,回來後又不懲辦兇手。這不是你的責任,又是誰的責任呢?”趙盾聽後無言以對,只好任由他記入史冊。董狐尊重史實,敢於秉筆直書,也是一位不畏權貴的正直史家。孔子讚譽道: “書法不隱, 古之良史”。
皇帝起居注
古代除了太史令以外, 還有一種史官叫做起居郎,其職責是撰寫皇帝起居注,這是古代專門記載帝王言行的冊籍。正式出現在漢代。其內容包括皇帝的衣食起居,御門聽政,朝會,宴會,祭祀典禮,尋獵等等, 皆由起居郎記錄下來。因爲起居注原本是記錄帝王之實錄,爲的是使將來引以爲戒。所以實爲內廷之核心機密,閱看範圍極其有限,即使是皇帝本人也不得索閱的,因此客觀上有一定約束帝王言行的作用。因此嚴格要求起居郎必須書法不隱, 不掩惡,不虛美。倘有擅寫者,必革職嚴辦!
《大唐新語.卷三》記載,唐貞觀年間,大政治家, 書法家褚遂良擔任起居郎,又稱起居舍人。一日,太宗問遂良:你執掌記錄起居注,都記錄了我什麼事?我這個當君主的能大概看一下嗎?褚遂良當即嚴詞拒絕。他對太宗說:今天的起居注,與古時的左、右史一樣,記錄君王的一言一行,並且善舉惡行統統記錄,作爲前車之鑑,以約束君主不說非法的話,不做非法的事。至於皇帝要親自看起居注,這是沒有先例的。
![唐太宗李世民(圖片:[唐]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https://img.soundofhope.org/2020-11/502px-tangtaizong-1605515111723.jpg)
太宗又問:如果我有不好的舉止,愛卿也一定會記錄嗎?褚遂良回答得很硬氣,他說:“遵守道理不如遵守爲官的職責,臣的職責就是記錄君主的言行,無論君主有任何舉動,臣都是要記錄的。”好在唐太宗是英明之君,對褚遂良的堅持沒有計較。而且,後來唐太宗在臨終前,還將他委任爲託孤輔政大臣之一。正是因爲唐太宗李世民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爲,任用正直敢言的官員,纔有了“貞觀之治”,大唐盛世,併爲後人留下了治世之典範。
後來,唐文宗李昂也對自己的《起居注》充滿好奇,意欲一睹,而時任起居舍人魏謩直言拒絕。李昂說:“以前我可是看過啊!”魏謩答:“那是之前史官失職。假如皇上親看《起居注》,史官履職時便有所避諱,所記所載怎麼能讓後人信服呢!”皇帝只好作罷。
古人云:“讀史可以明智”。在古代不僅僅是史官,整個社會的主流人羣都是比較善良的。那麼衡量人是否善良的最基本的就是看人是否誠實。也就是是否“真”。所以古人很少說假話,都是說真話,做真事,甚至是連商人經商都是童叟無欺。做人爲真也深植於古人骨子裏。其實不做假不僅僅是史官的操守,而是當時普世的社會價值,而這種價值亦是爲人之基本素質。在古代爲真寧願捨棄生命的例子數不勝數。象文章中所談及的幾個史官,在當時是很普通的,誰都不會覺得驚訝。
只是今天的人道德敗壞,爲了利益不僅僅是說假話,甚至是殺人害命無惡不做。所以也根本無法理解古人的境界。這就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參考文獻:
[1] 垂諸文而後世法 秉筆直書話“史官”(大紀元)
[2] 古代史官是如何堅守自己的職業操守 他一家被殺的還剩一人都堅守原則
新唐人文化古今製作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