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九林
說一說光緒皇帝學英語。
光緒皇帝正式學習英語的時間,是1890年12月1日。帝師翁同龢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
「 是日起,上在勤政,命奕劻帶同文館教習進見講洋文。」①
五天之前,也就是11月26日,翁去書房給光緒上課,已知曉皇帝有意要學習外文。但翁對此不理解也不贊同,他在日記中說:
「 聞(皇上)欲通泰西字義,此何意也?」②
外文學習啟動後,光緒興致極高,用工也勤。所以,12月5日,翁在日記中說:「 上於西文極用意也。」③皇帝將主要的學習時間挪給了英文,讓翁同龢深感失落。 12月7日,滿肚子聖賢之道無處傳授的翁師傅,眼見皇帝的書桌上全是英文學習資料,遂在日記中黯然神傷地寫道:
「 近且洋文徹於御案矣,傷哉。」④
♦ 翁同龢像
光緒學英文,並非一時心血來潮。這從他希望聘請傳教士顏永京(1838-1898)來擔任自己的英文教師,即可管窺知曉。顏早年留學美國,1860年代回國後,在上海英國領事館、公共租界工部局做過翻譯;後轉入教會工作,1880年代曾任上海聖約翰書院校長。皇帝的視野裡能出現顏永京這樣的人物,至少說明皇帝自己或者他身邊之人,有做過一些有價值的準備工作。
不過,顏永京無意進入紫禁城為皇帝服務。據顏的外孫女曹舒麗安說,顏之所以拒絕光緒的聘請,是因為他受了近代教育,已不願再向皇帝跪拜。顏向家人解釋:「 每天教書,要我向學生跪拜磕頭,我如何能做到呢?」⑤
退而求其次,最後被選中、派去給光緒皇帝教授英文的,是京師同文館出身的張德彝與沈鐸。張德彝是同文館培養出的第一批懂洋文的學生,此時年逾四十,是總理衙門的英文正翻譯官;沈鐸出身廣州同文館,年歲與張德彝相當,是總理衙門的英文副翻譯官。
之所以要安排兩個人,是因為給皇帝上英語課,是一件極其累人的事情。雖然每天的課程只有半個小時,但按照宮中製度,授課時間安排在了清晨四點鐘。張德彝與沈鐸必須在半夜剛過之時就入宮,然後再枯等上幾個小時。
兩位教師輪流給皇帝上課,難免會產生一些分歧。京師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負責審定所有提供給皇帝的英文對話練習。據他披露,張、沈二人中的一位,曾向他抱怨,說另一人在授課時「 糾正了他對一個詞的發音」。
對教師而言,這種互相糾正,會損害光緒對他們的印象,甚至可能傷及他們的仕途,可謂百害而無一利。 「 正確」的做事之道,自然應該是聽到了皇帝發音錯誤,不管這錯誤與另一位教師有無關係,都保持沉默不要明確提出糾正。對光緒而言,這種沉默卻會損害他的學習效果。丁韙良說,光緒的英文閱讀和寫作都不錯,口語卻很糟糕,原因正是於此:
「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尊貴的學生上課都很準時,很少會缺課,在閱讀和寫作方面也顯示出相當的穎悟。但他的口語卻糟糕透頂。試想當學生犯錯時老師從不敢糾正,怎麼會學得好呢?」⑥
丁韙良還說,光緒學了一段時間之後,對自己的英文水平感到頗為自信,於是「 準備了一篇英文稿,試圖在年節之際向各國使節做一次演講」。但因為各國駐華使節謝絕在年關之際「 前來恭聽」皇帝準備的英文稿,此次演講只能無疾而終。丁韙良沒有說各國駐華使節為何拒絕。一個可供揣測的原因是:這些使節們或許知道光緒的口語非常糟糕,皇帝破天荒地用英文做公開演講,必然會變成一樁大新聞;如此,皇帝糟糕的口語,就會變成大新聞裡最被人津津樂道的焦點。使節們無意捲入這種必然會傷害皇帝顏面的事件。
那時節,中國並無現成可用的初級英文教材。光緒皇帝只能向京城內的傳教士們求助,「 官員們找了許多家學校和教會,尋找初學者用的初級課本」,最後在美國傳教士何德蘭(Isaac Taylor Headland)等人的幫助下,從馬庫斯.L.塔夫特博士那裡「 找到了一本插圖精美的初級課本,是他帶到中國給小女兒弗朗西斯用的」。光緒皇帝派來的人,還弄走了何德蘭妻子的自行車。皇帝在宮內騎了幾次,後因辮子纏進了車後輪摔了一跤,上下緊張得不行,遂不再練習。 ⑦
♦ 光緒讀書像,引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皇帝正在學習英文的消息傳出後,震驚了清帝國的士大夫們。
這種震驚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跟風,如丁韙良所言的那般,「 宮裡掀起了一股學英語的熱潮,王爺和大臣們都一窩蜂地去尋找英語課本和教員」。一類是感到痛心疾首,帝師翁同龢日記裡的「 傷哉」就是一種典型反應。李鴻章的小兒子李經邁在1892年開始學英語,結果也引來京中士大夫的非議,紛紛「 函勸鴻章不可」⑧。
媒體則對此事頗感興奮。 《圖畫新報》說,光緒皇帝開始學英文,讓中外臣民忍不住要「 賡颺舞蹈」。 《申報》刊發了一篇千餘字的評論文章,說皇帝如此好學,將來「 西國之所謂長技者,不難盡為我有」。在中國影響力最大的《萬國公報》,也對此事竭力廣而告之,說光緒皇帝學英語,足以讓中外臣民深感「 奮興鼓舞」,希望清帝國的讀書人也一起來打開眼界。
媒體的傳播與褒贊,確實產生了效果。據何德蘭講,在1891-1894年間:
「 閱讀光緒帝所閱讀的書籍成為一股洶湧熱潮,港口城市(注:指通商口岸)供應書籍的能力達到了極限,許多印刷協會的負責人擔心對這種新情況他們毫無準備。阿倫、馬蒂厄、馬丁、威廉、萊奇諸博士的著作在上海的書店出現了盜版,售價僅為正版的十分之一。……在皇上研讀外國書籍的這三年中,全國上下,成千上萬的青年學者也都在研讀西學。」⑨
「 洶湧熱潮」這種用詞,或許有些誇張。但廣學會等出版機構印刷的西學書籍在這幾年多次出現脫銷、發現盜版,則是事實。那「 研讀西學」的青年學者當中,也有一位的名字,叫做康有為。

♦ 《萬國公報》刊文讚頌光緒學英語
皇帝的舉動,還引起了國際上的注意。 1892年2月4日,《紐約時報》刊文《光緒皇帝學英語》,鄭重報導了此事。文章說:
「 今年20歲的清國皇帝陛下(在清國,人民稱他為天子),目前正由兩個受過英美教育的北京國子監學生負責教授英語,而這件事是由光緒皇帝頒布詔書告知全國的。皇帝陛下學習外語這一消息真讓這裡的人感到意外,他們甚至懷疑這是不是真的。」⑩
所謂「 頒布詔書」,其實是錯誤的信息,並不存在。但皇帝學英語舉國皆知,是否頒布詔書,已不重要。
光緒的正規英語課,自1890年12月持續至1894年12月(慈禧下旨撤「 滿功課及洋字」),共計整四年。之後便是通過其他渠道自學。戊戌維新失敗後,慈禧有意斷絕光緒與外界的直接聯繫,光緒學習英語的外部渠道遂被正式切斷。 1900年之後,光緒的處境更為艱難,只能偶爾向宮廷女官德齡(其父是駐法大使裕庚)請教英文。據德齡講:
「 他常常趁我空的時候,問我些英文字。……他屢次告訴我他對於自己國家的抱負。……夏天我比較空閒,每天能有一個鐘頭的時間替皇帝補習英文。他很聰明,記憶力又驚人的強,所以進步很快,然而他的發音卻不很正確,不久他就能夠閱讀一般學校英文課本中的短篇故事了,而且能夠默寫得很好,他的英文字寫得非常美麗。」⑪
身在囹圄仍不忘學習英語,或許是因為光緒仍抱有期望,相信自己的學習在未來可以派上用場。但慈禧容不得他這希望實現。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去世。在她去世前約22個小時,光緒皇帝也撒手塵寰。 2008年,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發布「 重大學術問題研究專項課題成果」《清光緒帝死因研究工作報告》,內稱:
「 光緒帝系砒霜中毒死亡。」⑫
參考資料
①《翁同龢日記》第五冊,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482頁。
②《翁同龢日記》第五冊,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481頁。
③《翁同龢日記》第五冊,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483頁。
④《翁同龢日記》第五冊,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484頁。
⑤曹舒麗安:《我的外祖父顏永京牧師》。收錄於《顏惠慶自傳》,(台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295頁。
⑥丁韙良:《花甲記憶》,學林出版社2019年版,第310-312頁。
⑦何德蘭:《慈禧與光緒:中國宮廷中的生存遊戲》,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78-80頁。
⑧《李文忠公(鴻章)全集》,(台灣)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第4998頁。
⑨何德蘭:《慈禧與光緒:中國宮廷中的生存遊戲》,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81頁。
⑩《光緒皇帝學英語》,《紐約時報》1892年2月4日。鄭曦原編、李方惠等譯:《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129頁。
⑪德齡著、顧秋心譯:《清宮二年記》,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0-61頁、第186頁。
⑫鐘裡滿、耿左車、李軍、邢宏偉、王珂、張永保、鄒淑芸、夏普、李義國、張新威、張大明、宋朝錦、潘冠民:《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學術問題研究專項課題成果:清光緒帝死因研究工作報告》,《清史研究》2008年第4期。
來源 短史記-騰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