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論往事今人
笑看歲月紅塵
只為品讀,最美的台灣
1661年4月,
37歲的「國姓爺」鄭成功
率領2.5萬名官兵、數百艘戰船從廈門出發,
在嚮導何斌等人的指引下,
正式揭開收復台灣的序幕。
此前,
這座孤懸海外的島嶼先後迎來了兩伙強盜,
西班牙與荷蘭。
當他們第一次見到這座島嶼時,
不禁喊了一聲福爾摩沙。
福爾摩沙(源自拉丁語Formosa,意思為美麗的), 成了這座島嶼的別稱。
由於明末動亂,
朝廷始終未有精力兼顧這座東方的寶島,
因此,收復台灣之事一拖再拖。

當年荷蘭人興建的普羅民遮城——赤嵌樓。圖源:圖蟲創意
這一年,
在東南抗清的鄭成功認為,收復的時機到了。
4月30日,台灣海峽突然漲潮,
利用這短暫的良機,
鄭成功船隊趁荷蘭士兵防守空虛,
從鹿耳門水道,突入大員灣(今台南一帶),並成功登陸。
鄭成功率部登陸後,
驕傲的荷蘭侵略者不甘失敗,
重新組織兵力向鄭成功襲來。
經歷一番惡戰,
鄭成功所部徹底擊潰荷蘭侵略者。
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之一,
台灣再度回歸祖國。
刀光劍影漸漸暗淡,
海風依舊吹拂著這座祖國東南的寶島。
前些年火遍全國的台灣偶像劇、
隨處可見的台灣奶茶、懷舊的台灣音樂,
這些伴隨著一代代人成長的記憶,
讓台灣變得陌生而又熟悉。
拋開偏見,放下浮躁,
到底什麼才是台灣呢?

新北九份老街。圖源:圖蟲創意
1.一個既遠又近的地方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很多人對台灣的印象,
始於著名詩人余光中筆下的《鄉愁》。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由於一些歷史原因,
大陸,成了在外遊子魂牽夢縈的家;
而台灣,則成了遠離大陸無法歸來的遊子。

中國台灣海峽視角。圖源:圖蟲創意
實際上,台灣距離大陸很近。
跨越阻隔兩岸的台灣海峽,
從福建福州的平潭島到台灣新竹南寮漁港,
最短距離不過68海里(約合126公里),
而散落在大海的澎湖、金門、馬公等島嶼,
距離大陸的距離就更近了。
金門與廈門,中間距離也才10公里。
但台灣與大陸,
又相距甚遠。
2.中國東部的「綠翡翠」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本為一體。
後因受到板塊間頻繁的擠壓
以及因擠壓引起的地震,
台灣島被高舉出水面,同時相連接的部分沉入大海,
遂形成與大陸隔海相望的台灣島。
大自然的摧枯拉朽,
讓數以萬計沉睡在深海中的巨岩、丘陵隆出水面,自立門戶,
使得台灣島在寬度只有100多公里的空間中,
生成了五條南北走向的山脈。

由於地處亞熱帶季風區,
豐沛的雨量,使得地表上的沖蝕作用變得非常頻繁。
在地球內外部活躍力量的作用下,
台灣島展現出豐富多樣的地理地貌。


上:基隆海景;下:基隆和平島公園。圖源:圖蟲創意
在台灣諸多的高山之中,
海拔處於3000公尺(等同測量單位:米)以上的高山多達269座。
與中國人傳統尊崇三山五嶽類似,
台灣的高山,亦以「五嶽三尖一奇」被公認為諸峰之冠。
它們分別是:五嶽(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秀姑巒山、北大武山);
三尖(中央尖山、大霸尖山、達芬尖山);一奇(奇萊南山)。
其中,台灣第一峰位於中部的玉山山脈,
為其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

台灣花蓮秀姑巒河上的長虹大橋。圖源:圖蟲創意
若單純從身高上作對比,
台灣第一峰玉山近4000米的高度,
便能秒殺五嶽當中的任意一座山。
即便將其放到整個中國東部,
玉山也可說是高不可及。

台灣玉山沿途風光。圖源:圖蟲創意
高山與高山間陡然上升的地勢,
也讓原來平整的陸地多出了諸多的縫隙,
在雨水的作用下,
它們逐漸被沖刷成一個個獨具特色的縱深峽谷。

台灣花蓮太魯閣峽谷。圖源:圖蟲創意
而祖國人民推崇甚高的阿里山,
也並非一座孤峰。
作為跨越南北的縱向山脈,
阿里山脈由18座山峰構成,
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
相較於五嶽三尖來說,海拔略矮。
但高山的環境,再加上空氣稀薄等因素,
並沒有讓這裡的雲海、日出等壯麗景觀稍遜半分。

阿里山。圖源:圖蟲創意
氣候因素帶來的另一項好處,
便是阿里山極佳的高山環境。
作為全台灣植被最為茂密的山川,
茶園、綠樹、櫻花、雲海,高山,組成了絕美阿里。

阿里山茶園。圖源:圖蟲創意
在太平洋暖濕水汽和台灣群山的作用下,
雨水沿著山勢跌落而下,逐漸匯流成小溪、湖泊,
一步步打造出台灣高山之外的「柔情似水」。
同時,雨水也發揮她柔情的一面,
將山石磨平,使之破碎墜落下來。



上至下:日月潭、碼頭、漁船。圖源:圖蟲創意
在台灣的高山流水之外,
海洋當是這座島上最大的資源。
台灣四面環海,但因地勢呈東高西低,
海邊的景色大有不同。
在台灣島之外,
台灣還包含了澎湖、馬公、金門等大大小小80多座島嶼,
如飄落在太平洋上的群星般璀璨奪目。


墾丁。圖源:圖蟲創意
3.台灣不止南北
台灣當地盛傳著「天龍打地虎」的說法,
所謂「天龍」,代表的是都市生活較發達的台北,
而「地虎」,則是經濟不遜色於台北,
但隱身於南部傳統文化地帶的高雄。

台北。圖源:圖蟲創意
台北作為台灣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有著台灣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絕對優勢。
而高雄作為台灣地區第二大城市以及台灣島南部最大的城市,
在經濟實力上,亦可笑傲群雄。

高雄。圖源:圖蟲創意
對於台灣人而言,台灣大概就兩種人,
一種是生活在天龍地虎中的「城市人」,
一種是居於傳統,經濟稍微落後的「鄉巴佬」。
但從族群的角度上講,這種劃分未免太不嚴謹了。
在台灣,島內的人口主要有三種:
以泰雅族、排灣族等16個族群組成,統稱「高山族」的原住民、
以歷史移民為主的「本省人」以及新中國成立以後退居台灣的「外省人」。

台灣原住民,攝影師:John Thomson。CC BY 4.0
不同的台灣人所創造的文化習俗,
也讓寶島的各個區域展現出不同的風景。
作為當年鄭成功率部收復台灣的首站,
台南至今仍保留著當初的歷史見證。

台灣台南安平古堡。圖源:圖蟲創意
在鄭成功及其部下的治理下,
他們的族人也紛紛遷居台灣,在此開墾、繁衍。
由於他們之中大部分是來自廣東、福建沿海的閩南人、客家人,
因此,在台灣的宗教信仰中,
媽祖始終是當地信奉的最高神祇。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之際,
台灣各地的廟宇總要舉行為期長達9天8夜的「瘋媽祖」(來自閩南語)活動,
將媽祖像從廟宇中請出,繞行各地,
以表達人們對媽祖娘娘保境安民的虔誠謝意。

媽祖繞境。圖源:圖蟲創意
在此後長達300多年的移民潮中,
閩南人和客家人逐漸分布台灣全島各地,
成為如今台灣島內人口數量最大的族群。
除了傳統的媽祖文化外,伴隨著他們到來的,
極具中國風元素的傳統廟宇也一一落戶台灣各地。

松山慈祐宮,攝影師:CEphoto, Uwe Aranas,協議:CC BY-SA 3.0
這些廟宇的精湛之處,
在於傳統工匠們將中國的神話元素融合建築雕刻藝術中,
在有限的空間內,將雕龍畫鳳發揮到極致,
使之成為不遜於西方教堂建築藝術的宗教精品。
除了媽祖誕之外,
由於早期移民潮的影響,
一些閩南人、客家人的節日風俗也被原原本本地帶到台灣,
衍生成特有的節日習慣。
如台北放天燈、台南放蜂炮、台東喜炸寒單、宜蘭頭城搶孤等。

2013宜蘭頭城搶孤及煙火,攝影師:陳紫晴,來源:Google

左上:參加搶孤棚的隊伍從塗抹了牛油的孤柱開始攀爬,需仰賴團隊合作將1名隊員頂到足以攀上孤棚的高度。
下:搶孤者翻上孤棚後,先將孤棚上的糕餅灑往地面給人群搶拾,再繼續爬上孤棧。
右上:搶孤者爬上孤棧,須爭奪棧頂懸掛的順風旗,順風旗還掛有純金金牌1面,爬至頂端的搶孤者以鐮刀砍斷繩索取下,就算贏得勝利。
圖源:Google
當然,
台灣不僅有媽祖,對於南部的台灣人而言,
鄭成功是民族英雄,更是他們世代敬仰的民間大神。
走在台灣南部的街頭,鄭成功的身影無處不在,
就連小小的一碗牛肉麵,它的來歷也與鄭成功收復台灣有關。

鄭成功像。圖源:圖蟲創意
不過,在傳統的文化氛圍中,
生活在台灣南部的人們並非沒有地域上的驕傲。
作為南台灣的文化中心,高雄的實力不弱於台北。
以近代工商文明起家的它,雖身處南部,
卻有著其他地方難以企及的「傳統+現代」文化底蘊。

打狗英國領事館遺址,公有領域
身處台灣北部,
以「天龍人」為代表的台灣人,
傳統的氣息似乎就沒有那麼深了。
在台灣北部生活的人們,
其祖先基本為近幾十年移民台灣的「外省人」,
到台灣島上的時間也不過三、四代。
在他們的文化中,都市的快節奏、現代化的生活方式
占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空間。

台灣新竹綠草湖鳥瞰。圖源:圖蟲創意
儘管台北在島內經濟是絕無僅有的NO.1,
但放眼全中國,台北與其他大都市相比難免相形見絀。
因此,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逐漸另闢蹊徑,
開始打造繁忙生活中的「小確幸」。
無論是在寫字樓還是低矮的生活區,
咖啡、手搖飲(奶茶)、芋圓糖水填充了人們內心的幸福感。
比起祖國大部分地區,
台灣喝奶茶的方式五花八門。
既有像京、津一帶茶樓聽書就奶茶的,
也有在街頭隨便支起小攤直接手沖的。

台北奶茶連鎖春水堂,攝影師:龍本,協議CC BY-SA 3.0

春水堂人文茶館卡片。圖源:圖蟲創意
常年生活在大都市圈的台北人,
似乎沒有像居住在南部的人們那樣以傳統文化串聯。
但縱觀台北城市道路規劃,
會驚奇地發現,每條道路的名字都包裹著濃厚的華夏風韻。

台北。圖源:圖蟲創意
台灣北部並不像南部,
保留有大量相對原始的史蹟。
但中國大地上的另一座故宮,
台北故宮所藏豐富的歷史文物和藝術精品,也堪稱無價瑰寶。

中國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圖源:圖 蟲創意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翠玉白菜。圖源:圖蟲創意
相當於台北後花園的陽明山,
在取名上亦盡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陽明山原名草山,陽明之名,取自明朝理學大家王陽明。
台灣內部的南北劃分,
讓生活在中西部以及東部地區的人們有些無奈。
畢竟,他們哪都不沾。
儘管在地域文化上,
他們或許是被無形中遺忘的一群人,
但大自然對他們的恩賜,
足以讓他們放下南北差異的偏見。

台灣嘉義縣阿里山茶園。圖源:圖蟲創意
由於台灣地區山脈多在東部,
西部除了北部和南部因文化差異暗自較量外,
生活在中西部的人更熱衷於回歸農林。
而自然形成的中西部衝擊平原,
又為回歸農林的人們帶來肥沃的土地,
使其得以耕種出各種填飽全島人民的水稻等農作物。
同樣,在台灣東部生活的原住民,
儘管土地不如中西部肥沃,
卻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在面朝太平洋的一邊,原住民除了能享受豐富的水產資源外,
像夏天啤酒泡沫的海浪也是他們最引以為傲的風光。

花蓮東部七星潭。圖源:圖蟲創意
當然,在台灣島之外,澎湖、金門、馬公等島嶼,
也未曾加入南北「內鬥」中。
作為距離祖國大陸最近的金門,是全台灣唯一種植高粱的地方。
因此,它的支柱產業也與島內差異較大。
在這裡,由於過去的一些歷史因素,
以炮彈外殼製成的鋼刀,堪稱一絕。
4.市井台灣
今天,在中國城市的大街小巷中,
人們經常能夠買到手抓餅、熱狗等小吃。
實際上,這些小吃最早都誕生於台灣的夜市中。
在台灣,夜市承載了數代人拼搏、奮鬥的精神,
夜市文化長盛不衰。

台灣夜市。圖源:圖蟲創意
台灣的夜市最早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
由於大量人口湧入,台灣當地就業緊張。
於是,越來越多的「外省人」走上街頭討生活。
滷肉飯、肉羹湯、蚵仔煎、臭豆腐等便宜又熱銷的食物
瞬間占領了街頭,久而久之,形成了繁榮的台灣夜市。

台灣夜市。圖源:圖蟲創意
在這場長達數十年的夜市發展歷程中,
夜市文化也逐漸生成。
今天,台灣的夜市文化所承載的不只有沿街擺賣的小攤小販,
它更像是一個融匯多方人文的生活圈,
更是當地人們生活所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如今,台灣夜市從北到南比比皆是。
每當夜幕降臨,
台灣各地都會有那麼幾條相對集中的小吃街被封閉起來,
不准汽車通行,讓人們盡享夜市攤販間的煙火之氣。

台灣夜市。圖 源:圖蟲創意
當然,在台灣市井煙火中,
無論如何都繞不開一個元素:人。
雖然台灣的族群決定了他們在生活風俗和習慣上的不同,
但講究人情味,無論什麼樣的文化都不會輕易引起衝突。
因此,在台灣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語,
就是「謝謝」。
無論是簡單遞個東西還是消費後結帳,
亦或是問個路,在順利指明目的地之後,
台灣人總會發出內心中真誠的「謝謝」。

台灣夜市。圖 源:圖蟲創意
除了「謝謝」之外,
在通行捷運(地鐵)的台北,上下班高峰,
大都不會見到人們擠車廂的情景,
即便人們時間很趕,
但看到車廂差不多滿之後,
仍然忍住前進的腳步,安靜地等待下一列車。

台灣路口。圖源:圖蟲創意
站在前路茫茫的十字路口上,
台灣,始終牽掛著億萬人心。
今天,不論往事今人,
笑看歲月紅塵,
只為品讀,最美的台灣。
你好,台灣!

阿里山小火車。圖源:圖蟲創意
本文轉自公眾號「錦繡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