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out
  • Advertise
  • Privacy & Policy
  • Contact
Wednesday, March 29, 2023
  • Login
薇羽看世間
  • 主頁
  • 視頻區
    • All
    • 好視頻推薦
    • 薇羽看世間

    馬斯克挨轟 敵基督是誰

    王岐山的口罩 習近平的恐懼

    迫害加劇

    整頓核酸機構 背後有原因

    片尾曲:真的相信

    紅二代諷清零帝

    變態教材插畫 背後的中美關係

    後疫情時代 現金為王

    醫保禁令 鐮刀變韭菜

  • 熱點新聞
  • 精彩評論
  • 以史為鏡
  • 文明之光
  • 生活札記
  • 讀書時間
  • 真相
  • 我是薇羽
    • 我是薇羽
    • 我的Tweets
    • 贊助我
    • 联系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主頁
  • 視頻區
    • All
    • 好視頻推薦
    • 薇羽看世間

    馬斯克挨轟 敵基督是誰

    王岐山的口罩 習近平的恐懼

    迫害加劇

    整頓核酸機構 背後有原因

    片尾曲:真的相信

    紅二代諷清零帝

    變態教材插畫 背後的中美關係

    後疫情時代 現金為王

    醫保禁令 鐮刀變韭菜

  • 熱點新聞
  • 精彩評論
  • 以史為鏡
  • 文明之光
  • 生活札記
  • 讀書時間
  • 真相
  • 我是薇羽
    • 我是薇羽
    • 我的Tweets
    • 贊助我
    • 联系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薇羽看世間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穿越茶畫懂茶文化: 明代一煎一泡開新局

by MF
March 23, 2021
in 文明之光
Reading Time: 3min read
0 0
0
茶文化入了明代,也進入精備的境地。圖為唐寅《煮茶圖》。(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茶文化入了明代,也進入精備的境地。圖為唐寅《煮茶圖》。(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微信分享
分享
         

 

作者:任采真

「不知靈草天然異,一夜春風一寸長」。茶,清雅如清風幽月,在中華文化占有重要的一席。歷代盛放朵朵茶的芳葩,在茶畫中留下「別傳」,栩栩如生記錄了代代的茶文化,讓我們能在趣味中去認識源遠流長的茶歷史。

茶走過了唐、宋的鼎盛時期入了明代,也步入精備的境地。明代在飲茶法上展開新局面,為人津津樂道的有:創新瀹茶法(*瀹,音同月,煮、泡也),興起煎、泡芽茶(散茶)的自然簡潔風尚流傳至今;茶味與藝境交融,「茶入詩畫中,詩畫入茶中」,締造茶藝術的一波高潮;茶具的藝術化,手工紫砂壺成了一代茶壺的代言。同時明代人對飲茶空間的氛圍非常講究,文人雅士茶寮文化興起,茶道成了宋人生活四藝(焚香、茶道、掛畫、插花)之一,形成文人雅士生活時尚。(將分文敘述)

明代茶文化新局面

宋代的精緻登極龍團茶到了明初成絕版,明太祖「以其勞民,罷造」一詔定了茶江山,此後以芽茶為主的散茶在茶道中秀出,《明史.志第五十六 食貨四》記載:

「其上供茶,天下貢額四千有奇,福建建寧所貢最為上品,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筍及薦新等號。舊皆採而碾之,壓以銀板,為大小龍團。太祖以其勞民,罷造,惟令採茶芽以進。」

明太祖對貢茶的指示改變了唐、宋以末茶(片茶)、團茶為主的飲茶習慣,從此至今,芽茶成主流。芽茶保有自然真味,得到茶家的讚賞,明代田藝蘅《煮泉小品》評說:「茶之團者片者,皆出於碾鎧之末,既損真味,復加油垢,即非佳品,總不今之芽茶也。」

明代《張伯淵茶錄》說「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不同的造茶法也掀起了瀹茶新章。屠隆(萬曆五年進士)所撰《茶說.序》道出明茶的採造與製茶法與唐、宋茶道大相徑庭。明代行炒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唐宋行蒸茶碾茶法,以蒸碾為工;明代飲茶的方法以簡易繁,煎茶、泡茶代替了煮茶、點茶,明法得自然之精而茶味更雋永。

明朝洪武時期「紅釉暗花龍紋茶盅」,是因應飲用芽茶而出現的新式茶碗。(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明朝洪武時期「紅釉暗花龍紋茶盅」,是因應飲用芽茶而出現的新式茶碗。(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明代的烹茶法

明代的烹茶法以蘇吳(江蘇長江以南)地方的煎茶拔得頭籌,據明代永昌太守陳師(杭州人)的《茶考》(萬歷癸巳年作)記載:「烹茶之法,唯蘇吳得之」;而杭州的撮泡法也別開生面,且後來居上成了今日主流。

煎茶法

蘇吳一代的煎茶法,是將茶葉入磁瓶稍微火煎。《茶考》載:「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數沸蟹眼為節,如淡金黃色,香味清馥,過此而色赤不佳矣。」飲時,「置磁壺二小甌(*茶碗、茶盅)於案,全不用果奉客,隨意啜之」,「知味而雅致」。後來隨著紫砂壺出世,陶壺取代磁瓶,蔚然成風。

明代王問所繪《煮茶圖卷》和唐寅的《煎茶圖》描繪了明代煎茶的實境與精神。唐寅《煎茶圖》畫一風度灑脫放逸的文官,戴著紗帽(明代文武官員的常禮帽)對著竹爐,獨自就在高高兀立的崖石下煎茶,炭火、輕扇當爐,山泉瀹茗茶,掩映著明人飲茶的環境美學。一邊几案上放置了茶壺和小茶碗,展現明代蘇吳名茶區的飲茶習慣。唐寅這幅《煎茶圖》也展現人在塵世中、心在塵俗外的明人飲茶精神和樂趣。

明代唐寅《煎茶圖》,展現明代蘇吳名茶區的飲茶習慣和高士試茶之幽趣。(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明代唐寅《煎茶圖》,展現明代蘇吳名茶區的飲茶習慣和高士試茶之幽趣。(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王問所繪《煮茶圖卷》(1558年作)畫中,有二文人和一童僕,文人一在作畫賞畫、一在竹爐上煮茶,對應明代煎茶的情境與詩畫入茶的風尚。茶器、茶具中的水缸、水瓢、茶壺、茶罐、茶盤、竹爐等都出現在畫中。圖中竹爐和爐上的紫砂提梁壺都是明代後期茶具的經典之作。值得一提的是,這把海棠形提梁紫砂壺和現藏南京博物館的「吳經墓紫砂提梁壺」(1533年下葬)的形制是一模一樣的。吳經紫砂提梁壺是目前有明確記年提梁壺的第一把,在1966年才出土,而茶畫忠實呈現了當時茶文化的許多細節。

「石鼎竹爐松火紅,魚眼湯成味初美」、「茶入詩畫中,詩畫入茶中」。明代 王問《煮茶圖卷》局部(右)(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石鼎竹爐松火紅,魚眼湯成味初美」、「茶入詩畫中,詩畫入茶中」。明代 王問《煮茶圖卷》局部(右)(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石鼎竹爐松火紅,魚眼湯成味初美」、「茶入詩畫中,詩畫入茶中」。明代 王問《煮茶圖卷》局部(中)(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石鼎竹爐松火紅,魚眼湯成味初美」、「茶入詩畫中,詩畫入茶中」。明代 王問《煮茶圖卷》局部(中)(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明代 王問《煮茶圖卷》局部(左),展現「茶入詩畫中,詩畫入茶中」的藝境。(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明代 王問《煮茶圖卷》局部(左),展現「茶入詩畫中,詩畫入茶中」的藝境。(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撮泡法

杭州地方風俗的烹茶法,不用茶壺,直接將熱湯注入茶碗、茶杯,名為撮泡,取其簡便。許次紓《茶疏》說「杭俗喜於盂中撮點」,同時「果餌間供」;《茶考》記載「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同時「雜以他果」食用,也就是各種口味的茶果,比如熏梅、鹹筍、醃桂、櫻桃等等都有。《煮泉小品》認為縱然是佳果也會損茶的真味:「今人薦茶,類下茶果,此尤近俗。縱是佳者,能損真味,亦宜去之。」

當時愛茶的文人雅士對杭俗的撮泡法也有不滿意或取笑的,認為「失茶真味」,而且浪費茶的精華殊為可惜,「一則味不盡出,一則泡一次而不用,亦費而可惜」。後來這種一人一杯的撮泡茶配上茶果飲用之俗,雖然清雅之士不愛,但也成了普羅大眾的多元選擇之一,在民俗休閒聚會中也保留下來。

蓋碗適合撮泡茶。圖為清朝青玉雕花蓋碗。(故宮博物院提供)
蓋碗適合撮泡茶。圖為清朝青玉雕花蓋碗。(故宮博物院提供)

泡茶法 烹點法

隱君子張伯淵研究茶道三十年,他的《張伯淵茶錄》敘述吳中(蘇州,或泛指江浙)另一種泡茶法,茶葉不入磁瓶火煎,而是類似撮泡法,但是用壺不用蓋杯。取沸過的純熟湯「先注少許壺中(*熱壺),祛蕩冷氣傾出,然後投茶」。這種方法成了今天最常見的泡茶法。

投茶有序,分上、中、下投法,春夏秋冬各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後湯曰下投;湯半下茶,複以湯滿,曰中投;先湯後茶約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這是針對季候冷熱的調整做法,目的都是在於泡出中和的茶味。當然投入的茶葉多寡需要斟酌,茶重則味苦香沉,水多則色清氣寡,以茶韻中和甘美為上。

投入茶葉後,稍等茶滋味在水中溶出,然後將茶汁分濾茶杯中布飲。布、飲有度,美在得時,「釃(*濾)不宜早,飲不宜遲;早則茶神未發,遲則妙馥先消」。茶水相融以甘為美、苦澀則不美,掌握之妙在熱度與時間。所以說一場茶宴充滿專致的中和之美。至於茶之華溶出水中要多少時間?這是因茶因量而異的,每一泡的時間也各有加減,以經驗來掌握。

清朝道光年間花卉款梨形紫砂壺 (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清朝道光年間花卉款梨形紫砂壺 (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許次紓《茶疏》提供茶的「烹點」法略有不同,並告訴人以「呼吸」來斟酌時間:「先握茶手中,俟湯既入壺,隨手投茶湯,以蓋覆定。三呼吸時,次滿傾盂內,重投壺內,用以動蕩香韻,兼色不沉滯。更三呼吸項,以定其浮薄,然後瀉以供客。」這種茶壺泡茶法經過二道「三呼吸」的程序,第一次投茶之後,數「三次呼吸」後,就把茶汁傾入茶盂內,再將茶汁重投入壺內,這時重在動蕩茶的香韻,同時決定茶汁的厚薄,大約再數「三次呼吸」後就倒出茶汁供客。

注湯兩壺後,再用冷水蕩滌壺身,使壺涼潔清淨,保持不減茶香,「罐熟則茶神不健,壺清則水性常靈」。雖然有天下一等好茶,如果煎泡的水火失候,或是器具不潔,都會讓茶的真味受損,甚至喪失茶味。

飲茶重在品茶香、乳、甘、韻的過程,明代羅廩《茶解》示人:「茶須徐啜,若一吸而盡,連進數杯,全不辨味,何異傭作!」牛飲之下,就不可言茶了。

明代精備的茶文化境地,流傳至今,仍然讓今人津津樂道,影響著現代人。一人幽品、高人論道、眾人聚會,都道吃茶去。

(大紀元)


分享
         
Tags: 文明之光
MF

MF

Related Posts

三星堆2021年新出土的黃金面具殘片(視頻截圖)。

「神話」就是神的話?三星堆開啟新視角

April 28, 2021

古希臘神話中關於大洪水的傳說

April 28, 2021
Next Post
侯疑始多次清晰的夢見在一座佛寺中,自己是帶領眾僧修行的方丈。示意圖(繪圖:Mimi Zhu/看中國)

前世為僧 近代文人的奇夢與奇遇

國師支招 把美國管起來

2月24日,在酒泉發射中心,正在發射一枚火箭。

中共衛星在太空詭異爆炸 美軍確認:碎成21塊碎片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按日期瀏覽

March 2021
MTWTFSS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 Feb   Apr »

最熱文章

中文網站入口

3 months ago

馬斯克挨轟 敵基督是誰

6 months ago

王岐山的口罩 習近平的恐懼

6 months ago

川普起訴美國政府

7 months ago

迫害加劇

8 months ago

正體字與簡體字對照表PDF文件下載

8 months ago

整頓核酸機構 背後有原因

9 months ago

片尾曲:真的相信

10 months ago

最新文章

中文網站入口

馬斯克挨轟 敵基督是誰

王岐山的口罩 習近平的恐懼

川普起訴美國政府

迫害加劇

正體字與簡體字對照表PDF文件下載

整頓核酸機構 背後有原因

片尾曲:真的相信

薇羽看世間

© 2020 薇羽看世间.

Navigate Site

  • About
  • Advertise
  • Privacy & Policy
  • Contact

Follow Us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Home
  • Shop
  • 精彩評論
  • 文明之光
  • 熱點新聞
  • 讀書時間
  • 以史為鏡

© 2020 薇羽看世间.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Create New Account!

Fill the forms be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Add New Play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