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4.利用教科書灌輸黨文化
1)政治課:騙你沒商量
(1)課程多、課時長、覆蓋面寬、要求嚴
(2)把黨文化裝扮成「德育」、「常識」、「原理」、「基礎」
(3)最有中共特色的教學內容——時事政治
(4)灌輸仇恨和歪理,培養憤青和政治冷漠
(5)政治課絕不放鬆
2)歷史課:自欺欺人
(1)政治掛帥,歷史就像政治的分支學科
(2)掩蓋、篡改、斷章取義,把真實歷史碎片化
3)語文課:寓騙於樂
(1)課文的選擇
(2)老師的教法
(3)考試的導向
(4)新近的趨勢
===========================
4.利用教科書灌輸黨文化
一個人對事物的判斷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一個是他掌握的信息,另一個是處理信息的方式,即思維方式。對於現代人來說,新聞媒體是最重要的信息來源,學校教育是塑造思維方式的最主要力量。因此,中共灌輸黨文化,必然極端重視新聞媒體和學生的教科書。前者我們在第一節已經談到,這裡重點談中共教科書的灌輸作用。
1949年以前的中國教育,包括國立、私立和教會辦三種模式。1949年以後,所有學校被收歸國有,中共當局通過「黨委負責制」、制訂法規、行政命令等方式掌握學校權力,通過組織清理、思想改造的方式馴服教職員工,用教科書給剛剛成長起來的青少年系統洗腦。毛澤東說,「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中共在青少年的心靈上恣意塗抹,教育成了中共灌輸黨文化的重要陣地。
從所謂「解放區」教育開始,中共就開始建立系統的政治課程。取得政權以後,中共教育部門逐漸將政治教育法規化,強制各級學校實行。50年代高校設立的政治課程包括:「馬列主義基礎」、「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史」、「政治經濟學基礎」等等。在非運動時期,這類課程可以佔到大學授課總時數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政治運動到來之際,這種按部就班的講授就顯然達不到要求了。反右、四清中,各種運動、政治學習、聽報告、軍訓、學工學農等形形色色的政治教育,加上課堂講授,幾乎吞噬了學生一大半的在校時間。饒是如此,毛澤東仍然認為,1966年以前「資產階級知識份子統治了我們的學校」。1967年,中共中央《關於小學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草案)》提出:小學一至四年級學生只要求學習毛主席語錄,兼學識字,學唱革命歌曲,學習一些算術和科學常識。五、六年級學習毛主席語錄、「老三篇」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學習「十六條」,學唱革命歌曲。這還只是這場被稱為「教育革命」的鬧劇的小小一部分。

這場歷時十年以上的全民強化洗腦在社會道德和民族心理上留下了巨大的惡果。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在「改革開放」以來的「正常時期」,中共是怎麼向學生灌輸黨文化的。
1)政治課:騙你沒商量
(1)課程多、課時長、覆蓋面寬、要求嚴
古時候的學童,開蒙學習的是灑掃應對進退的禮節、禮樂射御書數的常識,用的教材裡面本身就包涵著做人的道理。西方近代以來,兒童除文化課以外,還上公民課,學習內容是民主社會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可是中共把教育當作階級鬥爭的工具,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人格健全的個人或理性負責的公民,而是「聽黨的話,跟黨走」的接班人。教學目的不同決定了教學手段和內容都不同。
從小學到大學(這是概括的說法,其實灌輸從幼兒園就開始了,一直到博士班),中國的學生一直要上一門政治課,課時之長,課程之多,要求之嚴,古今中外僅見。
在不同的階段,這門課有不同的名稱和側重點。小學時叫「思想品德」,初中叫「思想政治」、「社會發展史」、「國情教育」、高中叫「青少年修養」、「哲學常識」、「經濟常識」、「形勢任務」,大學裡叫「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史」、「社會主義建設」、「法律常識」等等。這些課程,雖然名稱不同,但宗旨只有一個,那就是證明「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這些課程估計占學生總上課時數的近五分之一。
(大紀元插圖)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課程不是可有可無的選修課,而是不折不扣的必修課、核心課,列入各級考試必考科目中。在某些升學考試裡,政治不及格者一概不予錄取。
(2)把黨文化裝扮成「德育」、「常識」、「原理」、「基礎」
黨文化是無中生有的騙人的玩意兒,可是要想讓人無抵抗地接受,就要把它打扮成自然而然、自古已然、天下同然,「放之四海而皆准,衡之古今無不通」。於是,反人性的階級仇恨教育被稱為「德育」,反常識被稱為「常識」,歪理被稱為「原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被稱為「基礎」,好像全世界人民都在學習這一套東西。毫無抵禦能力的青少年學生完整地把這一套虛假而扭曲的世界觀、人生觀接受下來,從此變得狹隘而偏執,以為所有正常人都是這麼思考問題的,而共產中國才是世界的樣板,動輒貶斥不同觀點為「反動」、「沉渣泛起」、「亡我之心不死」。某中學生學完社會發展史,問老師,「既然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那資本家不順應歷史潮流,他們是真糊塗呢?還是裝糊塗?」
大學的哲學史以馬克思劃線,馬克思以前的西方哲學被稱為古典哲學,不是機械唯物主義的就是唯心主義的,總之尚未發現真理;馬克思以後的被稱為現代哲學,全部帶著垂死的資本主義的腐朽沒落氣息。中國的傳統思想,如果還有一點合理成分,那也是辯證法或唯物主義的「萌芽」,是先民們「天才地猜測」到的。各種《哲學史參考資料》一類的書,按照這種結論閹割史料,把豐富的歷史剪裁成「兩條路線」的鬥爭史。學了這樣的哲學,讓人似乎覺得「天不生馬列,萬古如長夜」,令人納悶既然馬恩列斯毛一勞永逸地發現了真理,為何不把其他的書一把火燒掉。
(3)最有中共特色的教學內容——時事政治
中共是一個毫無原則的流氓黨,其立場原則不斷變化,即使那些善於緊跟形勢的人,也不一定知道應該對某一件新近發生的事情持什麼態度。「時事政治」教育解決了這個難題。在高考和其他一些大型考試中,總有一定比例(一般是10%)的試題是關於時事政治內容的,強迫學生按照中共當局對事件的解釋作答。2000年的高考政治卷中,就有一道詆譭法輪功的選擇題。
(4)灌輸仇恨和歪理,培養憤青和政治冷漠
人權說白了就是老百姓的基本權利。可是經過多年灌輸,「人權」這個詞在絕大部分中國人心目中成了一個貶義詞,至少是一個可疑的詞。聽到這個詞,人們的第一反應是:「說話的人沒準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我可得多加小心。」
中共知道青少年最沒有辨別力,因此仇恨教育一貫「從娃娃抓起」。1999年以後,灌輸對法輪功的仇恨的內容堂而皇之地進入大、中、小學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三年級「思想政治」教材的第四課裡,赫然印著誹謗法輪功的「教學內容」。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三次印刷的小學《思想品德》 (第十冊)十二課中,不但專門假借劉思影之口使大陸小學生落入「天安門自焚」騙局煽動的仇恨,而且讓所有小學生把誹謗與仇恨法輪功當成「理所當然」的正面思想行為。很多家長雖然自己對中共的迫害政策不以為然,但為了保護孩子的純真,不跟孩子談有關話題。不料家長的好心卻恰恰使孩子毫無保護地陷入中共的一言堂宣傳之中。

除了前面引用的直接灌輸某一結論的題目外,政治考試裡還有一類題,必須扭曲自己的思維,才能給出正確答案。難怪有人說,「辯證法就是變戲法。」長期訓練以後,學生們學會了「懸擱」自己的正常邏輯思維,進入出題者的變異論理方式。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或者完全習得這套邪惡論理方式,成為「左棍」、「憤青」,或者徹底放棄理解這些推理的努力,滿足於一種「人格分裂」的狀態。這些學生答題可以毫不含糊,但從此對「哲學」、「人生觀」、「政治」等產生深刻的厭惡和冷漠,最終成爲只關心一己私利而毫無公共意識的個人。
(5)政治課絕不放鬆
近年來,中共教育部對某些科目教材編寫的控制慢慢鬆動。但對於政治課,卻絕不放鬆。據說,「六四」後每次高校公共政治課內容的重大修改都要經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討論、批准。一個2004年春出籠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這樣寫道:
「高中思想政治課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觀點教育,……引導學生……領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切實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逐步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
看來,中共真地想一條道走到黑了。
2)歷史課:自欺欺人
(1)政治掛帥,歷史就像政治的分支學科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世界各大文明國家都保存了大量的史料,人們可以從歷史中獲得豐富的教益,為個人的立身處世和民族的發展提供寶貴的借鑒。一個不了解自己歷史的民族,就像一個失憶的人一樣,處境是十分可悲的。
可是,中共的歷史並不光彩,真實的歷史是共產黨的大敵。為了論證其統治的合法性,中共必須壟斷歷史的解釋權。御用學者們使出渾身解數,把中國歷史嵌入虛幻的「發展五階段」,得出「歷史選擇了共產黨」的結論。通讀中共的中國史教材,得到的突出印象是:農民戰爭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從陳勝吳廣開始,中國人民就眼巴巴地盼望著掌握了歷史真理的革命政黨出現,好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這一盼就是兩千年。終於「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共產黨來了。
事實真相是,人類歷史發展五階段是純粹的虛構,跟中國歷史更是完全對不上號。如果說,中國從戰國時期進入封建制,那怎麼解釋秦始皇的廢封建置郡縣?孔子說「吾從周」,汲汲奔走於六國之間,要恢復三代的禮樂制度,在中共眼裡,是「奴隸主階級」的代言人。可是,為什麼孔子的儒家思想反而成了「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謊編大了就難以說圓。這套體系被戳得體無完膚,中共只恨當年不曾把二十五史燒掉。
(2)掩蓋、篡改、斷章取義,把真實歷史碎片化
中共的教育部門編歷史教材的指導原則是:「唯物史觀」解釋不了的一概不講;共產黨的醜事惡行一概不講;歷史上的聖賢君子、明君賢相要挑著講,講的時候一定要指出其「歷史局限性」;「反動階級的罪惡」要大講特講;「農民起義」要大講特講;共產黨的「光輝歷程」要大講特講。
中共的歷史書也講孟子,講的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以顯示其「剝削階級」的本性;講國民黨要污蔑他們「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卻從來不敢說真抗日的恰恰是國民政府,中共自己「一分抗日、兩分應付國民黨、七分發展壯大自己」;講基督教不講「愛人如己」的教化,要強調「宗教戰爭」和「宗教是殖民主義的工具」;講資本主義國家要強調「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和「經濟危機的內在矛盾無法克服」。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意識到中共對歷史的篡改,想通過自己的閱讀和研究了解歷史真相,可是由於被先入為主地灌輸了一套中共的邪惡史觀,很難有根本上的突破。在近現代方面,中共壟斷史料、封鎖言路,目前在中國大陸幾乎沒有可能全面了解中共起家以後的真正歷史。由於中共對歷史的系統篡改,要了解中國的歷史真相,不光要有能力看破中共就具體事件編造的謊話,更要有能力從中共的理論框架裡跳出來,站在整個人類文明史的高度看待共產邪靈禍亂人間的近一個世紀。在這方面,《九評共產黨》一書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3)語文課:寓騙於樂
(1)課文的選擇
在給學生灌輸黨文化方面,如果說政治課唱的是白臉,那語文課唱的就是紅臉。政治課是疾風暴雨地灌,語文課是春風化雨地灌,方式不同,目的一樣。
中小學語文課本的文章選擇,很有學問。中共黨魁的文章或關於他們的文章要佔到一定比例,中共的所謂「英雄人物」(王二小、劉胡蘭、江姐、邱少雲、董存瑞、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等)也不能缺席。為了圖解中共的階級鬥爭理論,語文課要正面表現古今中外的被壓迫階級,再把幾個臉譜化的地主、資本家(周扒皮等)點綴其間。關於西方國家的課文,要體現出「資本主義糟粕」的特點。小音樂家揚科、萬卡、我的叔叔於勒……或者悲慘地死去,或者黯淡地收場。世界名著不得不選,但要選與中共教條合拍的。因為毛用階級鬥爭的觀點讀《紅樓夢》,所以中學教材要選「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以顯示封建統治階級自私殘暴,草菅人命。
中學語文課本收錄最多的是毛澤東和魯迅的文章。毛說:「反對自由主義」,魯迅說,五千年曆史,滿本寫著兩個字,「吃人」,要「痛打落水狗」,「費厄潑賴應當緩行」。這些篇章,很多部分都要背誦。
(2)老師的教法
不管這些課文的意思多麼單純明確,但任何文本在理論上都可以用多種方式解讀。為了杜絕這種可能,中共的教育部門要求語文老師在講解完字詞句段章之後,再「畫龍點睛」地指出課文的「中心思想」,強制學生重復這些黨文化話語。比如上文提到的《小音樂家揚科》是小學五年級的課文,其中心思想是「舊社會剝削制度的罪惡」,老師要引導學生「懂得窮人的理想不可能實現,即使有才能,也要被埋沒」,要「激發學生憎恨剝削制度,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
(3)考試的導向
升學考試是各級教育的指揮棒。考試的命題趨勢對於教師和學生具有巨大的導向作用。也就是說,教學的重點受試題引導,而試題直接受制於中共政策。以高考作文題為例,1958年的全國題目是「大躍進中激動人心的一幕」,1977年的北京題目是「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上海題目是「在抓綱治國的日子裡」。近年的作文題目中這種赤裸裸的黨文化題減少了,代之以比較隱蔽的黨文化,比如「一分為二」的所謂的「辯證法」。1990年的「玫瑰花有刺」又讓國人重溫了一把中共的經典自辯詞:「主流是好的」,「成績是主要的」,「成績是九個指頭,失誤是一個指頭」,「太陽和黑子」。而1991年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其潛台詞是改革開放並不違背四個堅持,預示著1992年鄧小平南巡重新啟動跛足經濟改革。
升學考試對於各級教育具有絕對的導向作用。中共控制了考試的命題權,就是支配了學生學習時間的分配和腦力的運用。中共把要強制灌輸的東西作為考試重點,學生不得不花十幾倍、甚至幾十倍於學習其他內容的時間記憶那些黨文化內容。結果就是,黨文化象刀刻一般深深地寫進入了學生的心靈。
(4)新近的趨勢
曾幾何時,小學生的人生第一課就是「毛主席萬歲」,「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現在的課本「進步」多了,到了小學一年級下冊才羞答答地推出「鄧小平爺爺植樹」。杜甫的名句,「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不是直接寫詩人對孩子的想念,反而說小孩子還不懂得想念父親,角度新穎、情味雋永。現在的語文課本,很多課文都是用這個技巧編造的。小學生不需要喊「四個偉大」了,卻要和「鄉親們」深情地回憶,「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以前鼓吹自己是「世界革命中心」,現在講述這樣的故事:留學生海外漂流遇險,想拿大衣換一塊麵包,老闆(西方人)不肯。可是看到學生脖子上的一面五星紅旗,「老闆眼裡閃出亮光」,非要用麵包換紅旗。留學生大義凜然,拂袖而去,老闆於是深受教育。政治課宣講「一個中國」,「不排除使用武力」,語文課則從台灣沒有雪講起,最後用老師的話點題:「那裏(北京)的小朋友正盼著你們去和他們一起玩呢!」
這套新近出版的小學語文課本從第二冊開始,系統灌輸「紅領巾」、「十月一日——祖國媽媽的生日」,用故事講述中共的台灣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經濟政策,等等,思想單純的少年兒童在不知不覺中吸收了大量黨文化內容。
現在的語文課本加入了很多有時代氣息的作品,但我們必須看到,語文課仍然承擔著相當重要的灌輸黨文化的功能。這是因為,第一,黨魁文章仍然佔據一定篇幅。第二,與眾多文學名篇並置在一起,黨文化篇目也自然獲得了文學名篇的地位,也就是被「經典化」了。當學生用這些黨文化篇目學習文法和修辭的時候,已經把內容當成自然、當然、甚至必然的東西,毫無戒備地吸收了。第三,目前應試教育中的技術至上化傾向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大量無謂的細節,對文章內容既無興趣又無能力探究。
當然,語文課是和其他課程配合發生作用的,語文課在一定程度上的「去政治化」,從另一方面表明黨文化的強大吸納力和高度欺騙性。就像「人權入憲」、江澤民提出「以德治國」、胡錦濤高呼「和諧社會」一樣,沒準兒哪一天,「堅持發揚儒釋道國粹」也會寫入黨章和憲法,繼續為「偉光正」和「與時俱進」提供註腳。
中共教育體制下的其他課程,像地理、音樂、自然科學等等,都同樣擔負著灌輸黨文化的使命。窺一斑可見全豹,這裡就不詳細闡述了。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黨文化教育危害最大的不是灌輸的具體內容,而是灌輸給學生的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認知框架。學生把這個認知框架內化以後,從此對該框架無法處理的信息或者採取極端排斥的態度、對該框架無法解釋的現象視而不見、不聞不問,或者用中共灌輸的扭曲思維方式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最後得出有利於中共統治的結論。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今天的中國人一方面很有思想、能言善辯,另一方面極端偏狹固執,對自己不喜歡的事物深拒固閉,滿足於一種「有選擇性的無知狀態」。
中國自古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社會對教育普遍非常重視。對於為數眾多的農家孩子來說,考大學更是除參軍以外改變自己農民身份的唯一途徑。可是,中共掌控了一切國家資源,孩子們要麼不受教育,要麼就只能受黨文化的教育。幾十年來,中共把本來應是天下公器的教育變成販售自傢俬貨的作坊,一代代中國人被迫吞嚥下黨文化教育的苦果。
(版權歸大紀元所有,歡迎轉載,不得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