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亮
小時候學孟子,只覺得幼稚。
魚與熊掌不能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命與正義不能兼得,捨身而取義者也。
一個初中生,在教室裡背著這些「 之乎者也」,心裡很想問一句:難道就不能都要嗎?
長大後重讀孟子,才理解他的困境,以及他那些熠熠生輝的經濟思想。
一 產權:無恆產者無恆心
孟子認為,有資產才有道德,有財富才有仁義。
孟子曰:「 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
楊伯峻先生對這段話的翻譯是:人民有一個基本情況:有一定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沒有一定產業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麼事都乾得出來。
不過,孟子認為「 士」是例外: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譯文: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卻有固定的道德觀念,只有讀書人才能做到。
孟子無疑高估了讀書人。大部分遊士並沒有道德可言,他們的工作就是為統治者站台,協助統治者奴役人民,以至於被後人輕蔑的稱為「 知識浪人」。
今天人們引用「 無恆產者無恆心」,已經很少加上「 士人例外」了。因為人們並不相信這一句。
財富和道德,並不是一個絕對的因果關係。歷史上有許多貧窮的聖徒,也不乏富有的人渣。但是孟子的目光並沒有局限於少數個案,而是通過多數人的生活看到了普遍的規律。
這很可能和他一生周遊列國,見過廣闊的真實世界有關。
財富與道德,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存在著強大的相關性。
孟子舉例說:「 當人們的產業上不足以贍養父母,下不足以撫養妻兒。好年成艱難困苦,壞年成死路一條。這樣的年代,每個人拼盡全力活下來尚且不易,哪有功夫學習禮義?」
原文:「 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唯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禮義哉?」
有了基本的財富,一個人才可以照顧好自己,自強自立;有了更多的財富,一個人才可以幫助他人,創造就業,或者做慈善。賺取財富的過程也是一種修行,磨礪著每一個人的道德心性。賺錢的過程要求你更多的去考慮他人的需求,服務好他人,成為一個利他主義者。 (一個只關注自己的巨嬰是很難從市場上賺到錢的)。
這就是市場經濟中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也就是張維迎講的,市場內生道德。
但是,倘若統治者破壞產權,人們的財富朝不保夕,人們的生計艱難困苦,無恆產者無恆心,社會就會更流行零和博弈,人們就更容易為了短期利益而拋棄道德準則,開啟互相傷害的模式。
財富是道德的保障,產權是道德的根基。正是因此,孟子才特別強調產權保護:
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譯文:如果不合道義,一點也不給與別人;如果不合道義,一點也不取於別人。
目的的正義不能高於手段的正義。比如說,去侵犯別人的私有財產,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救助別人給窮人發福利,都是不合乎道義的。
為什麼呢?
因為它會破壞預期。如果人們預期自己的財產會被某些人打著某些高尚的名義隨時侵犯,無恆產者無恆心,人們就更有動力去成為侵犯集團中的一員。
比如在西方,如果辛辛苦苦搞實業被苛以重稅,參與政客的環保等項目可以輕鬆拿到幾億美元的補貼,企業家會怎麼選?如果辛苦工作洗盤子每月三千美元,失業呆在家吃福利每月兩千美元,底層民眾會怎麼選?
孟子說,「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這裡的「 道」和「 義」在古代可能有寬泛的概念,但在今天的世界,在我們每一個理解了經濟學常識的人心中,應該清晰的表現為保護私有產權。
二 追求:利益還是仁義?
孟子去見梁惠王。
梁惠王說,「 你不遠千里而來,是要有利於我國吧?」
孟子回答道:「 何必談利益呢?講仁義就夠了。如果人人都追逐私利,國家就危險了。」
原文:孟子見梁惠王。王曰:「 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在孟子的世界裡, 「 利」和「 義」是嚴重對立的,逐利之心是有害的。這是為什麼?
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說,「 一切正當的利益彼此和諧」。 「 利」和「 義」,難道不應該是和諧統一的嗎?
這是因為孟子打交道的對象主要是統治者,孟子研究的主要是政治學,政治博弈是一種不創造財富的零和博弈。在政治博弈中,一人之所得,即另一人之所失;統治者之所得,即百姓之所失。
孟子的學生萬章認為,統治者們對百姓巧取豪奪,和攔路搶劫一樣。 (「 今之諸侯取之於民也,猶御也。)
孟子則激烈的批評那些掠奪人民財富的統治者是「 率獸食人」:
(統治者的)廚房裡有肥美的肉食,馬厩裡有膘肥的馬匹,(可是)百姓卻面有飢色,城外甚至還有餓死的屍骨,這(種統治)應該叫做率領野獸來吃人。
原文:庖有肥肉,厩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遇到災荒,收成不好的時候,老百姓中老弱病殘的大量餓死,屍體填滿溝壑,壯年人離開家鄉逃荒到遠方;但統治者的倉庫裡糧食和財物卻很多,官員們沒把實情上報,這是因為統治者的冷漠而殘害了百姓啊。
原文:凶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
統治者追逐利益的主要方式是稅收和戰爭,這種利益,當然是和「 仁義」相違背的。
我們理解孟子的「 義利之辯」,理解儒家文化所強調的義利對立,一定要理解他們言論背後的政治背景,而不是盲目的把儒家對逐利的批判套用到商業社會。
商業社會是一種創造財富的正和博弈,就像亞當·斯密所強調的,我們從晚餐並不來自麵包師的仁愛,而是來自他們的自利之心。逐利之心驅使每個人為他人生產和服務,促進全社會的福祉。
如果不能區分孟子所批判的政治博弈和斯密所稱讚的市場競爭,一個人就很容易犯錯。要么不敢光明正大的言利和逐利(陳志武就批評受東亞文化影響的留學生們不擅長宣傳自己),要么陷入「 斯密悖論」,苦苦的思考逐利為什麼不止帶來社會的進步,還帶來無盡暴力與恐怖。
三 稅收:低稅收帶來經濟繁榮
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無論是批判統治者率獸食人,還是建議他們收斂起逐利之心。孟子的目標,都是保護私有產權,保護人民的生活免於暴政的侵害。
他主張低稅收,認為低稅收可以讓人民幸福,經濟發展,國家繁榮,並且吸引其他國家的百姓紛紛來移民。
孟子說:做生意的,只抽取貨倉稅而不徵貨物稅,或竟連貨倉稅也不收,那麼,天下的商人都會高興,而樂意把貨物存放在他的市場上了。關卡,只稽查而不徵稅,那麼天下旅行的人都會高興,而樂意從他的道路經過了。種田的人,只需助耕公田而不徵地稅,那麼天下的農夫都會高興,而樂意在他的田野上耕種了。人們居住的地方,不收僱役錢和懲罰性地稅,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高興,而樂意到那裡僑居了。
原文:市,廛而不徵,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徵,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
低稅收意味著人們的勞動成果絕大部分會屬於自己,而不是被拿走。這會激勵人們更積極的去生產交易,創造財富。
經濟學家約翰·塔姆尼說:「 稅收是向人們的工作收取的費用,費用高低影響著去哪里工作和是否工作。」高稅收是對辛勤勞動的懲罰,相當於逼迫人們離開這個地方,去稅收低的地方。
塔姆尼還認為,高稅收是在透支企業的未來。把資本留給企業,企業才能有更多的錢用來創新,社會的進步才會不斷的得以發生。當這些本來可以用來創新的錢被統治者拿走,那些關於技術進步偉大發明的未來,就被扼殺掉了。
孟子把那些擅長通過各種苛捐雜稅從民間掠奪財富的聚斂之臣稱之為「 民賊」:
孟子曰:「 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為君闢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譯文:孟子說:「 如今侍奉君主的人都說:‘我能為您開闢土地,充實府庫。’如今所謂的好大臣,就是古代所說的禍害百姓的人。」
他經常勸統治者趕緊減稅,說高稅收類似於「 偷雞」,應該儘早停止:
宋國大夫戴盈之說:「 地租以十分抽一為稅率,免除關卡和集市的賦稅,今年還辦不到,請讓我們先減輕一些,等到來年,等到明年再廢止(現行的稅制) ,怎麼樣?」
孟子回答說:「 現在有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雞,有人告訴他說:’這不是君子的做法。’他說:’請讓我減少一些,每個月偷一隻雞,等到來年,然後完全改正(偷雞的行為)。’如果知道做法不合道義,就趕快停止不做,為什麼還要等到來年?」
原文:宋國大夫戴盈之曰:「 什一,去關市之徵,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何如?」孟子曰:「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
四 勞動分工:知識分子是吃白食的嗎?
歷史上對知識分子一直有一種誤解(或者說質疑):
他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種地、不生產,豈不是吃白飯的嗎?豈不是社會的寄生蟲嗎?
孟子本人,就經常遭遇這種觸及靈魂的問題。
學生公孫醜問:「 《詩經》說:‘不白吃飯啊。’君子不耕種卻可得食,這是為什麼?」
孟子回答說:「 君子居住在一個國家,國君任用他,這個國家便會安寧富足;少年子弟追隨他,便會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忠實守信。還有比這大的貢獻嗎?」
原文:公孫醜曰:「 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 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於是?」
另一個學生彭更也質疑說:「 士人不干活而吃白食,是不可以的。」
孟子解釋說:「 你如果不讓各種行當互通有無,交換成果,用多餘的來補充不足的,農民就有多餘的糧食,婦女就有多餘的布帛;你如果讓他們互通有無,那麼,木匠和車工就都可以從你那裡得到吃的。有這樣一個人,在家孝順,在外友愛,能守先輩君王的道路,以此扶持後來的學者,卻不能從你那裡謀食,你為什麼能尊重各種工匠,卻輕視為了仁義而奔走的人呢?」
原文:彭更曰:「 士無事而食,不可也。」孟子曰:「 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知識分子教書育人,傳播觀念,他們同樣是財富的創造者,並不是可恥的臭老九,社會的寄生蟲。
財富不能狹隘的理解為有形的物質和產品,還包括各種各樣的服務。更多更好的服務,也意味著一個社會財富的增加。好的知識和觀念,也是寶貴的財富。傳播好的知識與觀念,比如一些名師開設網課,也是在創造財富。
孟子還很反感那種認為一切都要自力更生,都要靠自己勞動和生產的思想,他是勞動分工堅定的支持者。
一個人,就需要各行各業的產品。如果一定要自己造出來的才用,這是讓天下人疲於奔命。
原文:「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斯密的勞動分工原理認識到了分工是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動力,孟子的勞動分工理論則認識到了分工是社會運轉的基礎。離開了勞動分工,全天下的人,都要疲於奔命。
很多思想家(包括斯密)對專業分工有一種深深的憂慮,他們擔憂分工會導致人被物化,局限於微小的專業工作之中,不能有廣闊的視野和深度的思考。
這種擔憂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如果沒有分工,自己織布種地,要起早貪黑干各種活,就更加被勞動生活所束縛了。
關於專業分工帶來的物化問題,還可以看這一篇:「 物化」是一個壞詞
五 價格:價格不需要計劃者強制統一
有人在孟子麵前推崇許子的那套指令型經濟思想。
陳相說:「 如果聽從許子的主張,就能做到同一貨物的市價一致,國內沒有欺詐行為。即使打發小孩到市場去,也沒人欺騙他。布帛的長短如果一樣,價格就相同;麻線絲綿的輕重如果一樣,價格就相同;穀物的多少如果一樣,價格就相同;鞋的大小如果一樣,價格就相同。 」
孟子批評說:「 貨物的品相質量各不相同,這是自然的;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萬倍。你要只以大小輕重相比而使它們價格相同,這是擾亂天下。做工粗糙的鞋與做工精細的鞋同一個價錢,人們難道還肯做(做工好的鞋)嗎?聽從許子的這種主張,就是帶著大家弄虛作假,哪還能夠治理好國家?」
原文:陳相曰:「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孟子曰:「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不得不說,孟子善辯的背後,是他思考的敏捷。用張五常形容弗里德曼的話,思想快如閃電。許子的計Hua經濟思想看起來很美,看起來井井有序,其實卻只會導致混亂與毀滅;市場經濟看起來參差多態,實際上卻自有其秩序。
計劃者也許是許子這樣的哲學家,專家權威。但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像下棋一樣規劃指導市場的運作,制定所有商品的價格,只是一種妄想,是一種知識分子的致命自負。
結語:觀念的力量
和後世的米塞斯、凱恩斯等經濟學家一樣,孟子也無比強調觀念和理論的重要性:
……荒謬的學說在欺騙百姓,堵塞了仁義的道路。仁義的道路被堵塞,就導致帶領禽獸吃人,人們之間互相殘殺。我為此憂慮……種種邪說謬論從心裡產生,就會妨害行動;妨害了行動,也就妨害了政治。
原文:……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邪說)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
孟子在這裡批評的「 邪說」是楊子、墨子兩派思想。
他的評論並不公正,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偏見。但是,他對錯誤思想的憂慮是對的。如果一個古代社會流行的是主張殺伐征戰嚴刑峻法的法家思想,那麼人們的生活可想而知;如果一個現代社會流行的是反市場、仇富、把資本妖魔化的思想觀念,那麼,這個社會的未來也令人擔憂。
米塞斯總結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的人們為什麼會拋棄市場經濟,選擇戰爭與管制,他認為一個重要的教訓是:那些支持市場經濟的思想家們竟然以為人們享受到了經濟的發展,市場的繁榮,就自然而然的會成為市場經濟的支持者。結果在市場經濟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卻接受大量錯誤的流行觀念,成為了市場經濟的埋葬者。
一切行動都肇始於觀念。孟子提醒我們,錯誤的觀念會「 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治。」錯誤的認知,不僅損害個人的福祉,如果成為流行文化,還會敗壞一個社會的風氣,讓人們走向通往毀滅之路。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不能沉默,必須挺身反抗那些流行的反市場觀念的原因。
參考書目:
01.楊伯峻《孟子譯註》
02.司馬遷《史記》
03.約翰·塔姆尼《讓經濟學回歸常識》
來源 齊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