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曈小曈
經常有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對掐,這幾天還看到了專門的文章。有理科生自信地說:很多文科生缺乏邏輯能力,經常誤民誤國。文科生則回擊說:理科生普遍缺乏人文常識。從我的所見來看,理科生這方面的攻擊更多一些。
不得不說,上面的這些互懟,說是都是事實。可惜,上面結論暴露的,是這些「 理科生 」 「 文科生 」 的常見邏輯謬誤—-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從局部的事實推理出來的,只能是荒唐的結論。我再補充幾條:
很多理科生同樣有深度的人文認知。
很多理科生同樣缺乏邏輯能力,特別是在復雜的人文領域。
很多文科生有相當強的邏輯能力。
很多文科生滿腦袋的錯誤人文知識,還特別自信。
上述都是事實。再問一句:
我先學理工後學文科,有人先學文科再學理工,應該劃入哪類?
文科理科
文科理科,是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後,某些教育家把課程細分為文科和理科,然後讓學生作出選擇後分別進行重點教育。
~文科提供什麼:對人和社會的認知
~文科基礎:超驗概念和邏輯
~文科思維方式:超驗–邏輯–觀念
~理科提供什麼:對自然的認知
~理科基礎:公理和邏輯
~理科思維過程:假設–邏輯–觀點
不難得出結論:
①邏輯很重要。無論文科理科,都需要通過邏輯形成觀點。
②文科是基礎。文科解決的是人類的精神問題,正確的人文觀念通向幸福,錯誤的人文觀念通向災難。
③理科是方法。再強大的邏輯,與善惡無關,與對錯無關。
注:這裡說的超驗概念,是指永遠無法證實或證偽的終級看法。比如,宇宙從哪裡來?人類從哪裡來?對於這些問題的解答,只有信與不信的差異。
四種腦子
用個簡單的電腦比方,人文觀念就像軟件操作系統,理工知識就像電腦硬件。我們都生活在社會裡,每個人腦袋裡:
都有一定的文科知識,這些認知形成道德觀的差異。
都有一定的理科知識,這些知識與對錯善惡無關。
如果腦袋裡只裝了理科知識,那人就成了機器。
按照文科理科的分類,一個人(群體)腦子裡面的知識有四種組合:
A、錯誤的文科知識+一般的理科能力。低智低能,愚蠢但武力一般,比如二戰中的意大利。
B、錯誤的文科知識+良好的理科能力。低智高能,愚蠢且強大武力,對世界的危害最大。比如,二戰時的德國納粹和 日本軍國主義。
C、正確的文科知識+良好的理科能力。高智高能,對世界的貢獻越大。比如二戰時的美國盟軍。
D、正確的文科知識+一般的理科能力。高智低能,對世界有貢獻,至少無害。二戰中的瑞士/現在的阿米甚人。
除了上面的邏輯推理,我們更可以從文科的一個重要詞彙—-集合概念,加以定性判斷。集合概念的意思,就是某個特定群體,事實上並不存在一致的思維、利益和訴求。比如黑人、亞裔、人民、窮人、富人,都是常見的集合概念。
很明顯,無論「 文科生 」 還是「 理科生 」 的說法,都是一個集合概念,內部的分化差異巨大。所以,任何冠以文科生理科生的簡單結論,都很難成立。
學習之道
從上面的簡單剖析,我們可以看到,以文理科名義進行的批評,各自都犯了概念不清和邏輯混亂的問題,就像兩群自以為優越的斑馬互相吐口水,得出毫無價值的結論。
分文科理科的教育方式,其目的並不是把人教育成對立的文科生和理科生,而是先基於一個通識教育,然後根據個人特點和興趣偏好,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
無論選擇文科還是理科,有著相同的學習目標,就是建立良好的觀念和邏輯。這就延伸出了一些有趣的見解:
①建立良好人文觀念,是決定人生質量的關鍵,也是建設文明社會的核心問題。比如,近五十年歐美科技快速發展,但白左觀念氾濫,其實文明是倒退的。如果科技停滯在五十年前,很可能現在人們的幸福度更高。再舉個例子,美國阿米甚人拒絕現代科技堅持三百年前的生活方式,但他們的幸福程度,很可能高於外面生活在高科技環境的人們。
②人文(觀念)是基礎是目標,理科(物質)是方法是雙刃劍。如果具有錯誤觀念的一個人或群體僥倖提升了理科能力(獲得財富),這反而會強化原有的觀念問題,人們的精神下行,很快就會被打回原形。
③人文課程的質量,與人格的成長密切相關。如果人文課程質量低劣,成績很可能與健康人格呈現負相關。這方面,需要家庭付出更大的關注,引導孩子保持興趣,學會提問,並自己尋找答案。
來源 歷史之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