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out
  • Advertise
  • Privacy & Policy
  • Contact
Monday, February 6, 2023
  • Login
薇羽看世間
  • 主頁
  • 視頻區
    • All
    • 好視頻推薦
    • 薇羽看世間

    馬斯克挨轟 敵基督是誰

    王岐山的口罩 習近平的恐懼

    迫害加劇

    整頓核酸機構 背後有原因

    片尾曲:真的相信

    紅二代諷清零帝

    變態教材插畫 背後的中美關係

    後疫情時代 現金為王

    醫保禁令 鐮刀變韭菜

  • 熱點新聞
  • 精彩評論
  • 以史為鏡
  • 文明之光
  • 生活札記
  • 讀書時間
  • 真相
  • 我是薇羽
    • 我是薇羽
    • 我的Tweets
    • 贊助我
    • 联系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主頁
  • 視頻區
    • All
    • 好視頻推薦
    • 薇羽看世間

    馬斯克挨轟 敵基督是誰

    王岐山的口罩 習近平的恐懼

    迫害加劇

    整頓核酸機構 背後有原因

    片尾曲:真的相信

    紅二代諷清零帝

    變態教材插畫 背後的中美關係

    後疫情時代 現金為王

    醫保禁令 鐮刀變韭菜

  • 熱點新聞
  • 精彩評論
  • 以史為鏡
  • 文明之光
  • 生活札記
  • 讀書時間
  • 真相
  • 我是薇羽
    • 我是薇羽
    • 我的Tweets
    • 贊助我
    • 联系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薇羽看世間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北京有家只開3年的酒吧,進去唱過歌的草根,都成了華語樂壇大神

by MF
April 27, 2021
in 精彩評論
Reading Time: 11min read
0 0
0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微信分享
分享
         

文:宅少

「話語停止的地方,

就是音樂的開始。」

——作家·霍夫曼

「逝於1822年6月25日」

代表作品:

《胡桃夾子和鼠王》

……01.矮大緊的悲嘆

1990年前後,矮大緊的人生發生巨變。他先是在上海石庫門閣樓裡寫出處女作《逃出城市》,緊接著組了「零點陽光樂隊」,然後流浪、退學、失戀、考研,在苦澀愛情的落幕聲中寫下《同桌的你》。

1991年,老狼畢業下鄉給人裝電機,拿到第一筆工資,請高曉松吃飯。那天大緊喝大了,回去路上拉著老狼的不撒手,痛哭流涕道:

「哥們兒寫了那麼多歌,誰聽啊?」

萬萬沒想到,一縷春風吹進大緊人生。3年後,老狼在大學生晚會上唱《同桌》,紅遍全國。兩人翻身做了命運主人。

「大學生晚會上的狼哥」

老狼的出場費,一度飆升到3萬。直到多年後,狼哥慚愧道,自己占了大便宜:

「其實當年《校園民謠1》那張專輯裡還有很多優秀歌手,結果就我一個紅了。」

這話不假,除了老狼,當年一起唱校謠的,還有郁冬這種大才子,還有把大家小樣到處推薦的熱心戰友沈慶。可除了老狼,這些名字都被遺忘在了華語樂壇的角落裡。沒辦法,那時內地就三家唱片公司,還是外資的,誰想出唱片賺名氣,全靠命運垂青。

也別說沈慶了,隔壁的北大,當年也效仿清華出了張《沒有圍牆的校園》,丟到市場上,一點聲響也沒有。怪誰呢?

咱們真格基金的徐小平老師,代表作《星期天》就收錄在那張北大合集中,萬般無奈沒有火,只好去美國刷盤子。後來還是不甘心,回國自己砸錢創辦音像公司,出了一張《洋插隊情歌》。很不幸,徐老師的心血,被遺忘在了華語樂壇的角落裡。從此再也沒能回到歌壇。

「北大徐小平老師的心血」

徐老師雖然退出了文藝界,卻成為了我國獨立音樂人的先驅。自己寫、自己出、自己賣這種壯舉,當時有幾個搞音樂的人敢幹?

作品上,徐老師輸了。

勇氣上,徐老師卻贏了。

那是1994年,如果徐小平當年沒有灰溜溜地飛回加拿大,再在北京堅持個七八年,說不定會混進北京的民謠圈子。

至少,會在河酒吧碰到一個叫羅永浩的男人。02.北京最傳奇的酒吧

高曉松被關在石庫門那年,曾在青海運輸公司上班的張佺,正在歌廳裡給人彈貝斯。張佺是80年代末被吉他打動的。從此離開單位,開始玩音樂。在歌廳,他遇到了蘭州棉服廠的小索。兩人一見如故,相約到成都、杭州謀生。

1995年,兩人厭倦了伴奏,想做一點屬於自己的音樂。於是乎,他們在西湖邊成立了一支民謠樂隊,取名為「野孩子」。

也正是在西湖邊上,張佺鄉愁零落,寫下了那曲催人淚下的《黃河謠》。

和崔健那撥人受歐美搖滾影響不同,張佺和小索數次回到大西北故鄉挖掘民歌,從中汲取營養。1996年,兩人決定北漂,住進了地下室。沒有生活保障,也不知明天如何,為此,他們寫出了那首《生活在地下》。

「張佺和小索」

在北京完成首演後,兩人回蘭州演出。唱起「花兒」改編的民謠,把台下兩位青年給震住了。他們一個叫郭龍,一個叫張瑋瑋。

很快,他倆就加入「野孩子」。音樂專業出身的張瑋瑋尋到北京時,張佺問他會不會手風琴。其實不會,但為加入,張口就來,然後一晚上把手風琴練會了。此後,他便混在北京,跟在小索屁股後面轉悠。

千禧年後,野孩子的生活有了改善,差不多能吃上飽飯了。於是大家想辦法借錢盤了一家小畫廊,開了一家「河酒吧」。開酒吧的目的很簡單,一是為了大家有一個穩定的排練場所,二是為了有穩定的收入保證生活。

河酒吧開業那天,野孩子唱了《黃河謠》。彼時,北京很多酒吧都是暴發戶聚集地,土財主花錢,讓歌手唱流行歌。但在河酒吧,觀眾只能喝酒、聽歌,不允許搖骰子。相當於livehouse的雛形。沒想到這一搞,沒有引來多少財大氣粗的顧客,把北京一大批獨立音樂人和文化人吸引來了。

這其中,就包括並不僅限於周雲蓬、萬曉利、小河、布衣樂隊和左小祖咒…

這幫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窮。

周雲蓬1995年到北京時,住80塊錢一個月的房子。然後背著吉他,卷一張大餅去街頭賣唱,從早唱到晚。如果運氣好,就能喝一瓶啤酒,吃上一頓豬頭肉。

運氣不好,就只能空著肚子回去。

「河酒吧的大神們」

本來在酒廠上班的萬曉利,自95年開始,每年都要進京找唱片公司推薦自己的唱作。連續三年無果,最後一咬牙,帶著妻女北漂,在頤和園邊上租了間很小的房子,四處唱酒吧謀生,利用零散時間搞創作。

好幾年裡,他帶著20多首作品奔波於各大唱片公司,無果。在生活壓力下,不得不全心投入到賣唱工作中,最後走進了河酒吧。

後來,他和小河搬到房租便宜的天通苑,每天趕3個小時車到三里屯唱歌。晚上只能坐出租回去。好多時候唱一天,都不夠車錢的。

可他們收穫了一生中最大的快樂。

03.河酒吧之傷

眾所周知,劉燁的老婆,叫安娜。

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安娜曾是河酒吧的歷史見證人。千禧年之初,安娜在北京學習,偶然闖入河酒吧,隨後跟這幫人混在一起。

當年河酒吧是一代文青聚集聖地。

觀眾裡有個稚嫩的胖子,就是老羅。

那幾年,安娜親眼目睹了野孩子和萬曉利、小河們「癲狂」的賣藝生活,也看到了他們是如何一步步從烏托邦中醒來的。

河酒吧盛名在外後,很多獨立民謠、搖滾樂手都來演出。拿周雲蓬的話說,如果沒在河酒吧演出過,那你根本沒臉出去見人。

「第一代「野孩子」」

隨著來往頻繁,張佺、小索、張瑋瑋、萬曉利、小河這些日後民謠圈的大佬,關係日漸親密。每天在一起吃飯、喝酒。顧客散去,就把桌子拼到一起,唱歌、跳舞,直到天亮。錢沒賺到,但有無窮的快樂。

那時,安娜給他們帶國外唱片,教他們唱《辛德勒的名單》的片尾曲。張瑋瑋說,如果能在河酒吧過完這一生,會是莫大的幸福。

小索是聚攏這幫人的靈魂人物。小索好客,當年北漂的音樂人沒地方住,就跑去他家睡。逢年過節,都是他組織聚會。2003年大年三十,這幫人坐在一起徹夜高歌,轉圈舞蹈。安娜給他們拍了好多照片。

但好夢,終究是要散的。

由於經營壓力,「野孩子」創作和排練時間越來越少。張佺喜歡這幫朋友,但心裡越來越矛盾。來北京不是為了熱鬧,是為了做音樂,可創作基本停滯了。恰好他參加雪山音樂節,覺得雲南不錯,想去看看。

漸漸地,河酒吧張佺去得少了。加之生意不景氣,就和小索商量把它賣掉。

非典加速了烏托邦的消失。

隨後,「河酒吧」轉手,野孩子解散,張佺準備去雲南發展。可誰也沒想到,就在這時,小索突然患癌去世。這一靈魂人物的離去,瞬間把大家從短暫的快樂中驚醒。

醒來的人,不得不正視生活的殘酷。

「野孩子」離散後,悲痛的張佺流浪遠方,長達6年的時間走不出來,幾乎一夜白頭。河酒吧從此成為了江湖上的傳說。

張瑋瑋一度失去方向。帶著身上僅剩的400塊錢租了間破屋,白天看樹,夜裡看井。後來沒錢了,問左小祖咒借了1200,搬進郭龍的書房。此時距離他寫出《米店》,還有3年的時光。他落魄、潦倒、迷惘。

「後來紀念小索的音樂會」

在河酒吧,萬曉利和小河錄過現場專輯,被某廠牌買走版權。多少錢呢?只有5000塊。萬曉利說服自己,這也算完成了出唱片的夢想。此後,他躲在天通苑裡做他的第二張專輯,《這一切沒有想像得那麼糟》。

周雲蓬流浪、賣唱、寫書。

左小祖咒繼續賣打口碟。

「河酒吧」記錄了我國一代獨立音樂人的青春盛景,也裝載著他們的困窘、掙扎。他們徘徊在主流唱片體系外,缺衣少食,在生計所迫的夾縫中寫歌,在四壁漏風的屋子裡吟唱。

美夢過後,幾多淒涼。

一切就彷彿野孩子在歌裡寫的:

「生活為什麼是一首最難唱的歌,唱過的人,他從不說出來…」

04.那個輟學的石家莊人

「野孩子」決定北漂那年,北京隔壁的石家莊,成立了一支名叫「The Nico」的搖滾樂隊。那是28歲嗑藥而死的盲瓜主唱Shannon Hoon襁褓中女兒的名字。

樂隊的成員,都是盲瓜的骨灰級粉絲。

其中負責吉他的,名叫董亞千。

負責彈貝斯的,名叫姬庚。

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凋敝、沉悶、灰頭土臉的石家莊市出了兩本雜誌,《通俗歌曲》和《我愛搖滾樂》。兩本路子很野的搖滾雜誌,幫石家莊培養了一大批搖滾青年。其中就有一起組樂隊的董亞千和姬庚。聽到盲瓜後,董老師和雞老師瞬間被征服。

尤其董亞千,在音樂上有了巨大的野心。

二千是個音痴。據傳當初為了選一把好吉他,比琴行員工去得還早,除了吃飯上廁所,連續三天在店裡試琴,才選中一把滿意的。

「啟蒙一代搖滾青年的刊物」

聽到盲瓜及歐美其他搖滾「神作」後,夢想成為搖滾巨星的董亞千,嚴重意識到自己技術上的差距,乾脆輟學,每天在家狂練琴技,自學樂理。樂隊成立第二年,他和姬庚摻和了一個拼盤專輯,每人獲得酬勞高達200塊。

此後10年,就賺得越來越少。

坊間調侃,數年間,只賺了幾百塊。

董亞千為搖滾輟學,父母倒沒說什麼,但他一直跟自己較勁。聽遍了歷代名曲,練得一手琴技後,長達五年時間,都沒寫出正經東西。常常出了一個動機,彈兩下就丟了。這期間,演出機會也不多。2000年,石家莊本地搖滾樂隊大匯演,「The Nico」還沒上台,就被群眾舉報,被警察哄走。

其實,即便上台,那時的「The Nico」和董亞千也不太引人注目。在樂評人和小宇的記憶中,當時他的作品半生不熟,風格拼湊。

而且由於過於膜拜歐美大神,董亞千發明了一種含混不清的「二千英語」,不是中文也非英文,令人摸不著頭腦。沒多久,好基友姬庚考上湖南某大學。大家要開始直面人生的選擇和生活的拷問,壓力隨之而來。

失神、迷惘的董亞千,跟過去當了一個月的陪讀生。每頓打一份飯,兩個人吃。

「董老師笑容溫暖純真」

董亞千渴望成為一代搖滾巨星。可很長一段時間,寫不出完整東西,人陷入抑鬱。隨後,樂隊鼓手去日本留學,姬庚忙於學業。為了散心,二千跑去秦皇島,租了條船,出海、捕魚、思考。那些日子,他不敢碰吉他,不能聽搖滾樂。整個人的狀態跟當年在北京8平米房間裡寫《那一年》的許巍差不多。

也就是那時,他寫出了《秦皇島》。

回想那些衣食無著的日子,二千並不覺得苦。可跟他一起玩樂隊的朋友,終因謀生壓力逐一離開,只剩下了姬庚。後來,為了給樂隊轉轉運,雞老師就提出換個名字。

彼時,董亞千在石家莊的家是無數搖滾樂手的聚集地。據傳全石家莊的樂手都有他家鑰匙,唯獨二千自己沒有。想起這件荒唐事,精讀西方詩歌的姬庚覺得:

董家老宅,彷彿一家旅店。

於是樂隊改名:萬能青年旅店。

05.神專是這樣煉成的

樂隊改了名字,但作品依然難產。

在石家莊的爛磚房裡排練,借著封皮脫落的樂理雜誌研習,董亞千好不容易排出一首作品,拿來跟心目中的音樂一比,立馬推倒重來。

窮困潦倒,他不在意。但其他樂手要吃飯啊。數年過去,大家朝三十歲奔,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姬庚眼看這麼下去不行,拿一首作品填上《十萬嬉皮》給他,勸了他足足三天三夜,終於說服他唱中文歌。

《十萬嬉皮》寫的是「大夢一場的董二千先生」。拿到詞時,董亞千懵了,說你幹嘛把我寫成一廢物?於是首演前,他喝下了催吐劑。

二千老師,你可真是個行為藝術家。

沒想到,姬庚的歌詞療癒了他,和他的旋律天衣無縫搭配在一起。隨後,樂隊來了小號、鼓手,漸入佳境,《秦皇島》《揪心的玩笑和漫長的白日夢》《殺死那個石家莊人》相繼出產。樂隊名氣越來越大。

等到他們出去演出,粉絲越來越多,很多人開始在台下狂呼「萬青牛逼!」

「董老師愛搖滾也愛改裝摩托」

可二千依然對自己無比苛刻。

2006年,他把《秦皇島》和《揪心的玩笑和漫長的白日夢》修繕完畢,才重新開始排練。至此,樂隊已經成立十年。

2010年,大家覺得不能再拖了,該出專輯了。沒有錢,沒有專業製作人,沒有好樂器,董亞千隻好拉來哥們兒當錄音師。大家四處湊錢、買設備、自學錄音。一次次失敗、反覆推倒重來,直到2011年冬,進入後期混音。

囿於沒有專業設備和錄音團隊,董二千很多音樂上的野心都無法實現。專輯出來後,他只能坐在和小宇的沙發上接連嘆氣。

萬萬沒想到,這張名為《萬能青年旅店》的首專,一經發行,引爆文化圈。

那一年,韓寒、老羅等人在微博上奮力為萬青打call。歌曲傳到台灣,海峽對面的青年都瘋了,爭相翻唱。尤其《殺死那個石家莊人》,一時成為微博神曲。

「萬青封神之作」

但回頭看,這事兒其實很險。

為創作掙扎14年,忍受困苦14年,要不是正好趕上微博的爆發和唱片工業崩潰,加上韓寒等文化人的力薦,誰也不知道萬青會怎樣。

事後諸葛的看法就是三個字:

運氣好。

遙想2007年,丁磊在麗江聽到侃侃的《滴答》,頓覺驚豔,馬上發給身邊唱片公司的朋友,希望有人推廣。朋友都說,商業前景不大,還是別操心了。當時國內獨立音樂人的生存環境,並不比河酒吧那幫人好,一首歌唱片公司判斷沒市場,就不會給你砸錢。這也是為什麼後來丁磊要搞雲村。

丁大佬在郵電局上班時,就是資深唱片發燒友。千禧年網易上市,他就想做唱片公司,這事兒最終發芽成了網易雲。當然這是後話。

後來姬庚老師自己也說了:

「那年萬青的爆火,有很大的隨機性。許多樂隊,從少年時為這些事努力,到最後連個合理的呈現機會都沒有,這是不正常的。大多數搖滾人都沒收入。而且之後怎麼樣也不好說,沒準哪天我們就…這可能性是很大的。」

06.花粥們的崛起

雞老師的擔憂,到底是落空了。

去年,萬青時隔10年發新專《冀西南林路行》,銷售額超過1100萬,直接打破國內獨立音樂市場數字專輯銷量紀錄。專輯在雲村評論破萬,還在朋友圈刷屏。丁大佬也寫信祝賀和感謝他們,在線「催更」,期待新專。

姬庚顯然沒料到2010年後移動互聯網崛起給獨立音樂生態帶來的影響。

不過雞老師話也沒錯,像萬青這樣受關注的樂隊畢竟不多。2009年,寫出《米店》的張瑋瑋和郭龍去雲南看張佺,隨後野孩子重組,逐漸擴展到5人,在2014年發了一張排練錄音專輯《平等路》,就沒萬青那麼火。

「萬青新專在網易雲上的戰績」

倒是萬青走紅那年,新一代的、跟著互聯網長起來的年輕人,在文青聚集地豆瓣上吸引了一大票粉絲。這波年輕人裡,就有2007年在中關村圖書大廈偶然購得萬曉利專輯《這一切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的宋冬野。

回家後,他把《陀螺》單曲循環7個小時。

然後決定當一名獨立音樂人。

在隔壁天津,一個叫馬頔的在國企白領,也是聽了萬曉利後分外感動,開始在業餘時間瘋狂寫歌,並出了一張《孤島》。他和宋胖子把作品上傳到豆瓣,緊接著結識了堯十三,組成民謠組織「麻油葉」。隨後,三人聚在北京,住在宋冬野靠拆遷款買來的60多平的房子裡,吃著外賣、寫著歌,夜裡在北京各大酒吧間流竄作案、賣唱,過著清貧而快樂的生活。

就彷彿當年河酒吧那幫人。

幸運的是,相比於河酒吧窮困、窘迫的民謠歌者們,他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誰能想到呢,左立翻唱《董小姐》張磊翻唱《南山南》,直接把宋、馬送上紅人寶座。滿大街都在放這兩首歌。馬頔更是跑去工體開了演唱會。巧的是,2015年,「野孩子」也走進工體,在鋪滿銀杏葉的舞台上歌唱。

直到2018年,「野孩子」才錄製第一張錄音室專輯《大橋下面》。《大橋下面》一曲創作於1999年,久經時代風霜,才與世人見面。反觀《安河橋北》,借著《董小姐》的勢頭,直接打破了某司製作費紀錄。

這就是雞老師沒考慮到的問題:

時代不同了,獨立音樂人突然有飯轍了。

不過話說回來,宋冬野和馬頔的突然爆紅,也並不單單是靠互聯網本身。

那兩年,「快男」「好聲音」的勢頭還在,他們主要還是靠選秀歌手翻唱給拉來人氣。不然還得在北京賣唱,一邊咬牙堅持寫歌,一邊罵「民你他媽的什麼謠啊」。豆瓣上聚集了文青粉,歸根結底是興趣小組,難以幫音樂人出圈。

當時這幫粉絲還罵呢:

「又把我家XXX變成街歌了!」

「《董小姐》的火,功勞都在這位大哥」

倒是宋冬野的一位女粉絲,曾給「麻油葉」留下一筆豐厚財富的姑娘,摸到了另一條出圈路,在江湖上掀起了一些聲浪。

這位姑娘,就是花粥。

花粥曾是宋冬野豆瓣上最早的1000個粉絲之一。她也不是科班出身,吉他都是自學。受網友指點,開始聽萬曉利、趙雷,並在網上翻唱了宋冬野的《嘿,褲衩》。聽完這首用手機錄的翻唱,宋冬野表示很欣慰。

兩人在2012年見面。不久後,花粥就寫出了那首名噪一時的小黃歌。

花粥嶄露頭角時,宋、馬還在酒吧賣唱。姑娘一時興起,直接退學,跑去巡演。退學後,花粥才意識到獨立音樂人不是那麼好做的,四處跑巡演,寫歌、賣唱、拿獎,也只能在文青小圈子裡打轉。此時,《董小姐》和《南山南》火出天際,她還在偶像電影裡打醬油。

直到《成都》走紅,她閒來無事,把《南方姑娘》翻成了《北方爺們》,發到網易雲上,沒想到快速拿下上萬點擊。發現雲村這片寶地後,2018年,花粥連續發了《盜將行》和《歸去來兮》,恰好古風正盛,兩首歌不久便形成刷屏之勢。

尤其《歸去來兮》這首歌,直接用最短的時間,衝到了雲村音樂榜首。

「如今花粥在雲村上600萬粉絲…」

花粥命好啊,轉入古風創作,趕上了互聯網音樂平台的上升期。那兩年,版權大戰相持不下,音樂平台也開始大力扶持獨立音樂人,尤以雲村為甚,流量數據蹭蹭往上漲。

說來有多誇張?趙雷登上《歌手》前,在雲村就有巨多粉絲(比微博還多),《無法長大》獨家首發時,一口氣賣了10萬多張。

然後才有了《成都》的刷屏。

靠一首歌就能成為專職音樂人。

這是90年代徐小平老師無法想像的事。

07.從河酒吧到雲端

自90年代算起,在唱片工業體系主導下,獨立音樂人的生存處境,一直不怎麼樂觀。

道理也簡單,唱片工業面對大眾,公司要賺錢,就得迎合更多人的審美趣味。作品走的是通俗路子,資源也是集中投放。

君不見當年紅星社挖掘鄭鈞,一張《赤裸裸》賣得無比火爆,面對同樣西安來的許巍,只買了他的歌給田震唱。當年紅星不傻,話說得很明白,許老師,你長得沒人家鄭鈞帥,歌又跟涅槃一樣陰鬱、小眾,當不了大歌星的。

但許老師好歹還簽了一份唱片約,大部分民謠、搖滾歌手,都是四處流竄。

Livehouse還能讓新人混個臉熟,至於音樂節,那基本上是為頭部樂隊準備的。早年雪山音樂節一直賠錢,一賠幾十萬,直到04年,黃燎原的賀蘭山音樂節賺錢,整個滾圈兒都高潮了。當時為啥沒賠?

因為聽了投資人的話,只請大腕。

2016年,雲村搞《獨立音樂人生存現狀報告》,月入過萬的只有4.4%,月入千元以下的高達68%。大部分做獨立音樂的,從傾心熱愛到業餘愛好到逐年冷淡,直到年歲漸長,為生計所迫離開。

「搞獨立音樂最缺曝光和演出」

有個叫《偶像》的紀錄片,就是記錄我國獨立音樂人生存狀態的。第一集的主角是「布衣樂隊」,當年去河酒吧演出過。二十多年來,布衣樂隊換了幾波人,在音樂節、小酒吧、轉場、巡演、賣唱的節奏中折騰。

片子裡,樂隊主唱吳寧越委屈道:

「你說為什麼一個一年該掙一千萬的樂隊,最後才掙了一萬塊錢?」

好在這些年,隨著互聯網崛起,獨立音樂人生存環境比以前好多了。由於主流唱片工業地位失勢,網絡形成新傳播鏈,這些年出了好多扶持獨立音樂人的平台。張培仁做街聲,汪峰搞碎樂,鄭鈞弄合音量,都是實打實地砸錢。

前面說的雲村,自然也是之一,而且目前已經成了最大的原創音樂平台。

有個我挺喜歡的組合,叫房東的貓,早年中南財經政法的大學生。當初翻唱宋胖子的《斑馬,斑馬》,在網上火了,然後寫了首《秋釀》傳到雲村上,一夜間粉絲暴漲。畢業後,兩人本來打算各奔前程上班去,沒想到開了場歌會,大雨如注現場卻來了幾百人。一個女粉絲哭著求她倆繼續唱。隨後,兩人寫了首《美好事物》,一口氣在雲村拿了6W多評論。

還有寫《理想三旬》那個陳鴻宇,當年在樂評人郭小寒的公司上班。郭小寒老敲打他,讓他認真工作,腳踏實地,不要太出風頭。結果陳鴻宇扭頭在網上發了自己的專輯,火得頂頭上司郭小寒百感交集。

不過,隨著渠道發展,做獨立音樂門檻降低了。門檻低了,進來的人就多了。在海量基數裡想要一鳴驚人,也不簡單。

所以很多平台都有針對性策略。

方便在大海里撈金子。

比如雲村就搞了石頭計劃、雲梯計劃、硬地圍爐夜、硬地原創音樂榜、星辰集等等一連串的項目。這兩年特別明顯,和音樂人朋友喝酒時,他們都愛嘮叨這個平台那個平台又搞了什麼活動,趕緊得去參加下。

路還很長,但優秀的音樂人,也確實是有更多冒頭的機會,不會懷才不遇。

去年就有個叫裘德的音樂人冒了出來,專業水準很好,但一開始也跟矮大緊、野孩子當年一樣滿腔辛酸。裘德學美聲出身,想做流行樂,於是赴京北漂,在唱片公司非常拼,業餘還逼自己1個月寫10首歌…可惜,薪水微薄,也不知要漂到猴年馬月。

不過年代畢竟不一樣了,苦的時間短了很多。他恰好撞上「石頭計劃」第二季,發了首張個人EP,然後又出了一張名字很有意思的專輯:《頒獎的時候我要缺席》。去年就靠著這張專輯入圍了台灣金曲獎。

那也是大陸唯一入圍的男歌手。

「裘德入圍金曲獎」

最近特別火的那個顏人中,也是差不多的路子給挖出來的。本來顏人中都在搞攝影了,業餘唱唱歌,結果正好趕上網易雲一個項目,錄了個小樣。平台的人一聽,金子啊,趕緊建議他開帳號,跟他的團隊一起幫他做歌、推廣。

沒多久,顏人中在雲村首發一曲《晚安》,一夜便火遍全網。

陳鴻宇有句話說得好啊:

「當年的河酒吧在三里屯,如今我們這代音樂人的河酒吧,是互聯網。」

比酒吧更嗨的是,在互聯網,音樂人跟歌迷可以隨時交流,歌單、個性化推薦等等,讓再小眾的音樂人也都能聚集粉絲,不至於像線下:一旦唱到天亮,就得各自醒酒散去。

「有了互聯網,歌手可以隨時互動,永不散場」

而且時代不一樣,玩法也不一樣了。

這一屆依託互聯網做音樂的年輕人,不但不苦哈哈,還能顯得分外輕鬆。

最近有個特別火的初中女生,Vicky宣宣,今年才15歲,從小精通樂器,對如何寫歌這件事信手拈來,一個視頻的觀看輕鬆破百萬。

Vicky宣宣最早在雲村爆紅,翻看自己的歌曲《日落人海》下面的用戶評論,一時心血來潮,拿樂評填詞寫了一首《三十二段留言》,迅速圈粉,被稱為「雲村天才少女」。她3個月寫了4首歌,純粹是拿音樂創作當博客寫,舉重若輕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心情。

來,諸位來感受一下:

這種輕盈感,你在老一輩獨立音樂人身上幾乎看不到。90年代末和新世紀初搞獨立音樂實在太苦了,一方面是年代,一方面是大環境,所以動不動就要出幾個抑鬱症的,好像那時候你不抑鬱,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獨立。

08.熱愛與撫慰

1991年,高曉松在公車上哭著問老狼:

「哥們兒寫了那麼多歌,誰聽啊?」

沒想到啊,15年後,這個問題還困擾著我國做音樂的年輕人。2006年,北航畢業晚會上,刺蝟樂隊表演《柏油公路》。唱完後,鼓手石璐嚎啕大哭:

「這東西這麼好,什麼時候才能被人發現?」

千禧年後,北京高校躥出一大幫熱愛搖滾的學生。其中就有子健和石璐。子健青春期就是吉他狂熱愛好者,一度彈到手出血。石璐自幼學鋼琴,上初中開始打鼓,天賦極強。上大學後,兩人各組樂隊,在表演中相識,一見傾心,拉上貝斯朱博軒組成「刺蝟」。

一年後,就寫出了一張完整專輯。

歌有了,卻連個正式演出地點都沒有。

幸好美國人Michael Pettis在五道口開了D-22酒吧,刺蝟去演出,受Michael器重,這才找到活動據點。那時,很多知名樂隊都在D-22演。晚上十點開始,一直到凌晨兩點。

演出賺不了幾個錢。

一晚上酒水錢分下來,打車都不夠。

「歷史中的D-22酒吧」

對刺蝟而言,能有一個表演的舞台就不錯,哪敢想用音樂賺錢餬口?

大家還是得上班。

子健做程序員。在公司,和同事幾乎沒什麼共同語言。只有音樂能讓他興奮,那些年,不管上班多累,下班後他都要去排練。回到家,還得熬夜寫歌。越寫越興奮,經常是通宵。有時睡到半夜,還要爬起來寫幾句。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殘酷。由於經營壓力,D-22最終關門。曾有一次演出結束,子健跟石璐說,樂隊是可以干一輩子的事。結果沒多久,貝斯手朱博軒就宣布離開。

此後,新貝斯手一帆加入。

和子健一樣,為了音樂,一帆也犧牲了太多東西。畢業後,他進入國有銀行,為了樂隊,績效考核經常墊底。本來有升職機會,撞上樂隊巡演,一帆想辦法騙了一個星期病假出去。回到單位後,再也沒能升職。

可是他從來不覺得後悔。

最難的時候,刺蝟租過超市地下二層的排練室,連個手機信號都沒有。寫歌、巡演、出唱片,一年又一年,由於曝光機會少、不出圈,哪怕是音樂節,一場下來也就三四萬,一分就沒什麼錢了,就這還要添設備、錄專輯。

但刺蝟一直在堅持,樂此不疲。周圍同學都賺了大錢,住上了豪宅,開起了豪車,他們也依然故我。為什麼啊?傻不傻啊?

說到底,還不是因為熱愛。

對他們而言,做音樂,才是活著。

只有寫歌,才會讓子健感到興奮和幸福,只有打鼓,才讓石璐感到生命的律動。這樣活一次,才能證明自己在這世界上來過。從當年的野孩子、萬曉利、周雲蓬算起,再到後來的雲村音樂人們,不都是如此?

90年代在歌廳放鐳射碟的張楚,95年在北京街頭賣唱的周雲蓬,千禧年後為出唱片蝸居在天通苑的萬曉利,躲在石家莊爛磚房裡抑鬱的董亞千,一個月逼自己寫10首歌的裘德…

這些人圖的是啥?

往小了說,是生活的滋味。

往大了說,是生命的意義。

「吳寧越說,最重要的是對音樂的信仰」

但在熱愛之外,一代代獨立音樂人更需要的,是更多的曝光機會、演出平台,更充足的生活保障和更完善的版權保護。

畢竟熱愛也不能當飯吃。

時至今日,我還能記起聽《黃河謠》的感動,還能記起聽《陀螺》時的沉迷,還能記起上班時每個週末跟朋友約酒,隔著窗戶看月亮,聽萬青《揪心的玩笑和漫長的白日夢》聽房東的貓《愛你就像愛生命》聽裘德《北海道戀人》,還能記起那些旋律陪我們度過的溫暖時光,記得它們在深夜裡帶給我們的撫慰。

音樂是療癒,也是回憶。

那些帶給我們無限安慰、陪我們穿越孤獨的音樂人,不應該在出了一張張專輯後落個衣食無著。只希望隨著時易事遷,更多用心寫歌人,能得到更多的曝光和收益,而不是只能無奈地拍個自製MV《把夢燒光》。

他們把夢燒光了,誰來撫慰我們呢?

以後又還有誰敢繼續做夢呢?

30年了,他們值得更好的回報。

幸好,他們已經迎來了更好的回報。

拓展閱讀:中國苦逼的音樂人還不少,在80年代中期,滾圈兒那幫人也夠苦逼的。關注本號,後台回復「搖滾」,獲取本公號的第一篇推文「中國搖滾傷心往事」。本文部分參考資料:[1]《那些夢想還萬能的日子》,姬庚

[2]《在崩塌之前,地火之上》,和小宇

[3]《沙沙生長》,郭小寒

[4]《長不大唱不老的野孩子》,南風窗

[5]《萬曉利:音樂我已經受夠了》,南周

[6]《民謠圈鬼才往事》,蓋飯人物

[7]《中國民謠20年:一條流動的河》,南周

[8]《獨立音樂人的春天到了嗎》,人民週刊

[9]《那些月收入低於一千的音樂人》,凹凸鏡DOC

[10]《偶像·布衣樂隊》,王大維,優酷

[11]《中國livehouse二十年進化史》,娛樂獨角獸

來源:宅總有理


分享
         
Tags: 娛樂圈精彩評論
MF

MF

Related Posts

王岐山的口罩 習近平的恐懼

September 20, 2022

六四真相:27軍被注射藥物?

June 23, 2022
Next Post

《西遊記》探秘(8):六個攔路賊

神仙故事:梅真君

女兒是謫仙 升天救父母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按日期瀏覽

April 2021
MTWTFSS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 
« Mar   Nov »

最熱文章

中文網站入口

2 months ago

馬斯克挨轟 敵基督是誰

4 months ago

王岐山的口罩 習近平的恐懼

5 months ago

川普起訴美國政府

6 months ago

迫害加劇

6 months ago

正體字與簡體字對照表PDF文件下載

7 months ago

整頓核酸機構 背後有原因

7 months ago

片尾曲:真的相信

8 months ago

最新文章

中文網站入口

馬斯克挨轟 敵基督是誰

王岐山的口罩 習近平的恐懼

川普起訴美國政府

迫害加劇

正體字與簡體字對照表PDF文件下載

整頓核酸機構 背後有原因

片尾曲:真的相信

薇羽看世間

© 2020 薇羽看世间.

Navigate Site

  • About
  • Advertise
  • Privacy & Policy
  • Contact

Follow Us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Home
  • Shop
  • 精彩評論
  • 文明之光
  • 熱點新聞
  • 讀書時間
  • 以史為鏡

© 2020 薇羽看世间.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Create New Account!

Fill the forms be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Add New Play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