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是之
寫文章最好的狀態就是不吐不快,你的痛點就是別人的痛點,你的感覺就是別人的感覺。
當你看到那些有槽點的新聞,又想吐槽一下的時候,說明你的感覺就來了。
這種感覺,有時候常有有時候又轉瞬即逝,所以當感覺、靈感來的時候要及時抓住。
不管寫的怎麼樣,先記下這種感覺,記下你想要表達的東西,回頭再看也許就是很好的素材積累。
我今天的感覺來自於這則新聞,500 餘名藝人發生反對短視頻侵權。
然後某部某局表態,將繼續加大對短視頻領域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

這裡的老朋友都知道,在知識產權的問題上,我的看法是一貫而且堅定的。
我們都是遵紀守法的好公民,但知識產權的問題,在邏輯和學術上還是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最簡單一點,就是從知識產權角度來看侵權的問題,會讓很多人迷惑。
怎麼算侵權?在他們的定義裡,未經授權允許就是侵權的實錘了,連討論的耐心都沒有。
但這些藝人也許沒有想到,其實很多短視頻幫助擴散了他們的知名度。
並不是用了他們的視頻沒給錢,讓他們少賺了錢就是侵權。只不過,這是大多數人對知識產權問題的最直觀和簡單的線性認識。
關於侵權,我在《想像的傷害不是傷害》一文中有過論述,在不同文章也多次提到過其中的邏輯。
當這幾百個藝人,錯把想像的侵權當成真正的侵權來處理的時候,他們的粉絲或者非粉絲都會因此疑惑。
比如評論中說的,啥叫短視頻侵權?粉絲安利視頻也侵權嗎?是不是影評視頻不能放電影畫面了?

如果嚴格按照他們明星和某局所理解的侵權的定義,恐怕對整個短視頻行業都是一種打擊。
另外對那些呼籲抵制侵權的明星們,恐怕也不是什麼好事。
短視頻興起的今天,絕對原創的東西有多少呢?我認為很少。
就算不是明星,那些知識類短視頻自媒體,其內容也不全部是自己的,視頻形式只不過是一種二次創作罷了。
特別是一些精彩的電影解說短視頻,兩個小時的電影用二十分鐘解讀出來,有的解說非常精彩,即使你看過原作,再看解說依然有很大的收穫和愉悅。
優秀的解說人還能給你解讀出你注意不到的一些細節,有時候可以說是嘆為觀止。
當然肯定有人會說,像你這樣去看解說電影,那電影原作還怎麼掙錢,怎麼可持續?
這其中有非常明顯的誤解。
一方面,很多老電影我是通過解說才知道的,要么是電影名氣不大,要么是沒有種種原因沒有引進。
總之,沒有這種電影解說的短視頻,你完全有可能和我一樣,壓根就不知道這個電影的存在。
另一方面,沒有電影的解說,你就會一定會去看兩個小時的電影原作嗎?未必吧?
兩個小時的時間,意味著時間成本和票價成本,很有可能你下單之前先去豆瓣或其他地方找找影評看一下,也許他人的幾句負面評價或者打個3 星,你就徹底打消了念頭。
而短視頻的解說,當然也就夾雜著影評,你看了之後有可能去電影院也有可能不去。
但歸根結底,去不去電影院是消費者自己的事情,是消費者的自由意志決定了去還是不去。
電影短視頻解說,只不過是加長版的影評罷了。
正如我們不能把消費者看了文字影評而不買票看電影就怪罪於文字一樣,我們也不能把同樣的問題歸咎於解說版短視頻。
更何況,據我觀察,對電影解說的短視頻大多都是在做國外的電影,國內包括香港的都很少觸及,除非是那種過了版權保護期的影視作品。
比如像徐克導演的《斷刀客》這樣的老片子,才會拿出來解說一下。
看著那些國外電影的精彩解說,我們只能說管制再次減少了消費者的選擇,而不是增多。
而市場上出現的新的合作方式,那些在電影解說圈的大V,很多電影製片方會拿著大把大把鈔票找他們合作宣傳的,而且價格不菲。
但是只要這些製片方稍微誠實一點,他們肯定知道,這些解說大 V 的成長過程,解說的那些電影,幾乎可以肯定,都是沒有經過授權的。
按照他們的標準來說,侵權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只不過他們解說的是國外片子罷了。
所以在整個過程中,解說圈大V 靠「侵權」解說電影起家,後來正版製片方真金白銀合作。現在呢,旗下藝人又跳出來說,短視頻解說不能這麼搞。
這就是混亂所在,也就是為什麼底下圍觀群眾的迷惑所在,當然根子上的問題還是在於法律和觀念。
當法律和觀念認為知識產權必然絕對的需要保護,那當這種邏輯遇到現實,大部分人是懵的。
很顯然,在這件事上沒有真正的受益方,雖然那些藝人自己以為他們是受到了保護。
此前文章也有寫過,21 世紀影響世界和中國經濟的幾大惡法之一,就是知識產權法。
今天這個判斷依然沒有改變,依然成立,只不過短視頻領域又給我的判斷增加了一個案例的註釋而已。
科學遠未普及。
來源 張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