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撒旦復華夏 五千文明守護神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即為各宗族共同的命運的記錄。此共同之記錄,構成了各宗族融合為中華民族,更由中華民族,為共禦外侮以保障其生存而造成中國國家悠久的歷史。這一部悠久的歷史,基於中華民族固有的德性,復發揚中華民族崇高的文化。」
——蔣介石,《中國之命運》
引言
十七世紀,李自成送走大明朝眾生,滿清一朝應運入主中原。清朝眾生帶來自己的天朝文化,經康、雍、乾三代鼎盛,十九世紀由盛而衰。趁中國人道德下滑,國勢衰竭,西方列國雄起,東西文明碰撞,兩次鴉片戰爭,清廷敗北,割地求和。一八五零年,洪秀全受天命建太平天國,打下中國的半壁江山,幾至顛覆滿清。隨後,太平天國退出歷史舞台。清朝走入末年,內部的腐敗伴隨著外來的侵略,加速了中國人道德的敗壞和墮落,不但造成清朝滅亡,也帶來五千年從未出現過的危局。
孫中山以自己為「洪秀全第二」,發動十次武裝起義,引發辛亥革命,結束清朝。承五千年中華之道統,採中外思想之精粹,他創三民主義;為救民族於水火,締造共和,並組黨、建軍。中華復興,任重道遠,還需要有人承接其偉業。
歷史的目光落到了青年軍人蔣介石的身上。布衣出身的蔣介石,飽讀詩書,天資聰穎,博古通今,學貫東西;十九歲入保定軍校,二十歲東渡日本學習軍事。辛亥革命打響後,他立即回國參戰,光復杭州。民國甫立,又果斷出手誅逆。他投身討伐袁世凱之二次革命,登永豐艦忠心護主。他的智慧、堅忍、成長背景、開闊的視野,以及做大事而不邀功的特質,贏得孫中山的充分尊重與欽佩。蔣介石是繼承國民革命大業的不二人選。為消滅軍閥,統一國家,孫中山委派蔣介石創辦黃埔軍校。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負命出山,兩年後,北伐告成,中原統一。
蔣介石浴血奮戰,領導人民捍衛中華,在歷史舞台上屢建奇功,改變了中國、亞洲和世界的格局。他的睿智和徹悟,保護了中華五千年神傳文明,豐富了人類的精神,留下寶貴的遺產,無愧為推動歷史車輪的巨人。
然而,他卻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短短四年中,失其政權於中共。這似乎是世間凡事無法逾越的成、住、壞宿命之安排?
世人勿忘,這是一個非常的年代,是人類非正常發展的特殊時期。為禍人世間一百多年的共產主義,以共產黨的形式在眾多國家出現,受宇宙間舊勢力操控、扶持、使之擴大,甚至在一時間成了小氣候。
在這個道德迷失、是非不分的年代裡,世界許多國家的首腦們、中國國民黨早期的領袖們,還有那些投身共產革命的共產黨領袖及大批普通黨員,都未能看清共產邪靈的本質。他們以普通人的思維方式來對待共產黨這個異類,對於共產黨的產生和發展,都採取了縱容的態度。由此,人類承受了近百年的共產災難,其延續時間之長、程度之深,空前絕後。人類社會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段歷史,成為近現代中國最慘烈的哀章痛節。
當之無愧,蔣介石是世界歷史上最深刻、最全面認清共產黨本質之第一偉人!
蔣介石用「邪魔撒旦」直接點出了共產黨對中國侵略和征服的意圖。「他(共產黨)的目的不是為了中國和平與民主,而是對於中國的侵略和征服。」「魔鬼撒旦的權勢,不僅在其使用暴力來威脅我們生命和身體的安全,使我們在恐怖之中,向他屈服。」「當一個民族受到魔鬼撒旦的摧毀和控制,總有不向那惡魔屈服的人們,站在一起,為民族獨立和自由來奮鬥。」(一九五七年)

蔣介石預見了中共對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破壞,共產黨「要把我中華民族五千年崇高優秀的歷史文化,摧毀無遺;要把我們中國以仁愛和平為本位的倫理,轉變為冷酷殘忍的鬥爭,參加國際的殘殺。」(《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二《書告》)
蔣介石深刻指出人類怎樣縱容了邪惡的蔓延:「世人往往因為失望、悲觀、苟安、自私,就喪失了他當初對上帝的信仰,致使惡魔猖獗,正義漸泯,坐視『反神主義』和物質主義的蔓延全球,以致人類相互間,只有欺詐、恐怖、暴力與殘殺的存在!」(一九五二年)
蔣介石認清了共產主義是反人性的。「共產主義之邪惡本質,原以征服人性,為其存在的前提。任何共產極權,無不是建立在一項龐大而殘酷的『人性改造工作』(洗腦交心)的基礎之上,亦無不陷入於一場與人性對抗永無終止的戰爭之中。」「中共必須面對另一強大挑戰,就是中華文化堅韌不屈的生命力。中華文化代表人文主義最高光輝,歷五千年而道益光,業益盛,即賴此一文化生命力為涵濡蘊蓄;此一源自人性,基於倫理的優美文化,構成了每個中國人精神深處無可改變的價值信仰。與共產主義崇尚仇恨暴力的邪惡本質絕不兼容。」(蔣介石,《針對世變匪亂貫徹我們革命復國的決心和行動——對十屆四中全會的指示》)
蔣介石看到世界的信仰危機:「我感覺近年以來,科學愈發達,物質文明愈進步,而道德愈低落,精神生活亦愈貧乏,於是人們都感覺內心空虛,更覺得人生渺茫和恐怖而無所歸宿。」「我們人類的天性受自上帝的靈性,這個靈性,就是仁愛的精神,這個仁愛就是宇宙真理的所在,也就是人類生命意義的所在,大家須知,這個上帝的靈性,在中國來說,就是『天命之謂性』的『天性』。」
蔣介石談到物質和精神:「今日共產匪徒所最懼怕的,亦是其所最仇恨的,乃不是看得見的科學物質,而是看不見的道德精神。……只是道德精神力量,特別是宗教精神力量方面,可以說它們一無所有,而且它們永遠亦不會有這樣不可見而又無可限量的精神力量!」(一九六零年)
蔣公的學識、視野和徹悟都超過了同時代的世界領袖與哲人,在宇宙末劫前,力挽狂瀾,拯救眾生。他對神的信仰,對生命、物質、精神和宇宙的認識,也早已逾越了任何宗教的體系。他在一九七二年就預見到蘇聯共產集團將於一九九零年解體,而中共的解體則要慢一步。(蔣緯國,《我的父親蔣介石》)顯然,他已經從宇宙高層得到神的啟示,看到世界的未來。從孫中山在普陀山遇佛,到蔣介石多次見證神跡,都可以看出創世主對中國的特別關注。
可以說,在世界發生重大改變之前,在宇宙最後考驗人類是否能走出末劫之前,在宇宙中舊勢力安排的共產黨上升時期,蔣公作為先知先覺,在世界各國對共產黨的綏靖中,高處不勝寒。蔣介石「孤木難撐世間大廈」!他在人間層面被共產黨稱為的「失敗」,也是舊勢力安排造成。
蔣介石對中共入木三分的深刻剖析,畢生對共產黨的英勇作戰和剷除,給後人認清共產黨提供了生動的歷史樣本。共產黨的出現,成就了蔣介石身為千古英雄的歷史環境。創世主通過蔣介石為人類走出劫難設置了最終的解。
蔣介石的時代,無疑是世人迷茫的時代,悲劇的時代。他壯志未酬,卻和著血淚,把感天動地的偉岸身影悲壯地留給世人,編織成人類解救自己的經驗教訓及正確路徑。歷史真是深刻的教科書啊!在蔣介石的大智大慧中,充滿了無奈的大悲,大悲中又時時體現了他的大善和理性,為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著想的英勇犧牲和忍辱負重的凝重深情……
力挽世界反神信仰、反傳統道德狂瀾之巨人蔣介石,中華五千年神傳文明的偉大守護神!
【千古英雄人物】蔣介石(2) 膽識過人
第一章 繼國父統一中原
一、天資穎異
一八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蔣介石出生在浙江東部奉化縣的溪口鎮,兒時名「瑞元」,又名周泰、志清、中正,字介石。據《左傳》:「凡蔣、邢、茅、祭,周公之後也。」介石五歲入私塾,讀《三字經》、《百家姓》等啟蒙書;七歲開始學習典籍和史書,如《大學》《中庸》《論語》《孝經》《春秋》《左傳》《詩經》《古文辭》等。少年的蔣介石好學,聰明,他的私塾先生蔣謹藩曾對蔣母王采玉說,令郎天資穎異,他日必成大器。
蔣介石十三歲讀《易經》,對一生影響很大。他成年後,改名為中正,字介石。名字都取自《周易‧豫卦》「六二」爻辭:「介於石,不終日,貞吉。」《彖》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大意是,心志操守,堅如磐石,日日不息,最吉利。因為能居中得正。
蔣介石八歲喪祖父,九歲喪父。蔣母年輕守寡,含辛茹苦,教子不怠。蔣介石在《報國與思親五十生日感言》一文中,回憶母親:「其於中正撫愛之深,常如嬰孩,而督教之嚴,甚於師保。出入必檢其所攜,遊息必詢其所往,罷讀歸來,必考其所學;而又課以灑掃應對之儀,教以刻苦自立之道,督令躬親傭保猥賤之工作,以勵其身心;夜寐夙興,無時不傾注其全力,期撫孤子於成立。」母親督促年幼的介石學習,教給他待人接物之禮節,要他與傭人分擔家務勞作,培養自食其力的志向。母親的言傳身教,為蔣介石日後的生活、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九零七年夏,蔣介石考入保定「通國陸軍速成學堂」。一次日本教官在衛生課上拿出一塊泥土說:「這塊泥巴裡可以容納四萬萬個微生物,就好比你們中國有四萬萬人寄生在這裡面。」蔣介石怒不可遏,走上講台,掰下一塊土反問:「日本有五千萬人口,是否也像你所說的微生物寄生在這泥巴裡?」教官暴怒,語無倫次地反問蔣是否革命黨。校總辦妥善保護,使蔣介石未受該教官無理報復。年輕的蔣介石見識了大和民族中一些人對中國的藐視,他敢作敢為的性格,也逐漸顯露出來。不久蔣介石被選拔赴日本就讀士官預備學校。
二、英烈青年
膽識過人
熱血青年蔣介石,飽讀詩書,性格堅忍,膽識過人,胸懷大志。在日本期間,他通過一首詩《述志》:
騰騰殺氣滿全球,
力不如人萬事休!
光我神州完我責,
東來志豈在封侯!
早在一九零五年,蔣介石在寧波箭金學堂聽顧清廉先生講述孫中山倫敦遇險(見孫中山《倫敦蒙難記》)之事跡,頓生仰慕並同仇敵愾之心。一九零八年,在日本留學的蔣介石由陳其美介紹,加入了同盟會。次年蔣介石首次見到孫中山。這位年輕的軍校士官生給孫中山留下很好的印象。孫中山對陳其美說,此人將成為革命的中堅,我們的革命運動正需要這樣的人。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辛亥革命首義武昌起義爆發。十月二十三日,蔣介石毅然辭學,三十日回到上海,擔任「先鋒敢死隊」指揮,統轄五支敢死隊,去杭州攻打浙江巡撫衙門。這是蔣介石頭一次參加戰鬥,真刀真槍的與清朝政府軍拚殺,生死難料。他給家裡寫了訣別書,表示「誓為革命犧牲」。親人驚惶失色。但蔣母深明大義,正色道:「男兒報國,死則死耳,何足為慮!」十一月四日夜,義軍攻占巡撫衙門,生擒浙江巡撫增錫。五日,各路義軍圍攻旗營,迫使杭州將軍德濟投降,杭州全城在一日內遂告光復。四天後,上海《民立報》登文《浙江敢死隊之壯觀》,記載了戰鬥過程:「浙江革命軍之編制皆以敢死隊為先鋒,然後繼之以各標新軍。敢死隊之編制共分五隊,以蔣介石為指揮官。第一、二各隊由隊長張伯岐率領,第三隊由隊長董夢蛟率領,攻擊撫署,以十五人為一隊,每隊手槍手十名,炸彈手五名,先後繼進。第四隊由隊長王金發率領,攻擊軍裝局。第五隊分布於旗城門下,各門附屬五名,出入於彈雨之中,而無一懼色。凡直接各將校,無不深為感心也。」
戰鬥迅速結束後,蔣回到上海,由陳其美委任為滬軍第一師副師長兼第一團團長,籌備北伐。二十四歲的蔣介石沒想到,他很快要被捲入一場驚心動魄的事件,而他必須做出果斷選擇,完成一項推動歷史的冒險。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